经济管理学院
 学院首页  学院概况  本科教育  研究生教育  科学研究  党群工作  学生工作  招生就业  交流合作  校友之家  表格下载 
当前位置: 学院首页>>学生工作>>成长辅导>>正文
 第七章 挫折与应对
2017年05月20日 00:00 佚名  本站原创

第七章挫折与应对

 
“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尽管人们希望能一帆风顺、万事如意,但挫折却总是不可避免的。成功固然可贵,失败也并非毫无意义。对大学生而言,挫折既是打击,也是成长,正确地认识与对待挫折,是成功人生的必经之路。下列实验结果,虽觉得不舒服,但却给你太多的挫折思考。
美国康乃尔大学曾做过一个有名的实验。经过精心的策划与安排后,实验人员将一只青蛙冷不防地丢进煮沸的油锅里,这只反应灵敏的青蛙,在千钧一发的生死关头,用尽全力,跃出那会使它葬身的滚烫油锅,安然逃生。
隔了半个小时,他们使用同样大小的铁锅,这一回在锅里放满五分之四的冷水,然后把那只刚刚死里逃生的青蛙放回到锅里,这只青蛙在水里不时地来回游,可紧接着,实验人员偷偷地在锅底用炭火慢慢加热,青蛙仍悠然地在微温的水中享受“温暖”。等到它开始意识到锅中的水温已经熬受不住,必须奋力跳出才能活命时,一切都已晚了。它欲跃乏力,全身瘫软,呆呆地躺在水里,“卧”以待毙,终于葬身在锅子里面!

 


第一节 挫折概述

一、挫折的涵义
(一)挫折的定义
挫折,即失败、失利。心理学中的挫折是指一种情绪状态,是指人们在某种动机的推动下,为实现目标而采取的行动遭遇到无法逾越的困难障碍时,所产生的一种紧张、消极的情绪反应、情绪体验。如一位学习成绩优秀、才华出众的大学生,刻苦学习,积极努力,准备报考理想中的大学去读研究生,但在昨考前,一场大病却将他送进医院,使他无法进行盼望已久的研究生入学考试,这种打击使痛苦、失望,久久不能平复。
挫折包括三个方面的涵义:一是挫折情境,即指对人们的有动机、目的的活动造成的内外障碍或干扰的情境状态或条件,构成刺激情境的可能是人或物,也可能是各种自然、社会环境;二是挫折认知,即指对挫折情境的知觉、认识和评价;三是挫折反应,即指个体在挫折情境下所产生的烦恼、困惑、焦虑、愤怒等负面情绪交织而成的心理感受,即挫折感。其中,挫折认知是核心因素,挫折反应的性质及程度,主要取决于挫折认知。
(二)挫折的产生
挫折的产生与以下五个方面有关。其一是需要和由此产生的动机;其二是在动机驱使下有目的的行为;其三是使需要不能获得满足或目标不能实现的内外障碍或干扰的情境状态或情境条件,称为挫折情境,挫折情境可以是实际存在的,也可能是当事人想像中的;其四是对挫折情境的知觉、认识和评价,称为挫折认知,挫折认知既可以是对实际遇到的挫折情境的认知,也可以是对想像中可能出现的挫折情境的认知;其五是因受到挫折而产生的情绪和行为反应,称为挫折反应。
在以上五个方面中,挫折认知是产生挫折最重要的因素.因为只有在挫折情境被知觉后人们才会产生挫折感,否则,即使挫折情境实际存在,只要不被知觉,人们也不会有挫折感。所以,挫折感的实质是当事人的一种主观感受,当事人是否有挫折感和挫折反应的强弱,主要取决于当事人对挫折情境以及对自己的动机、目标与结果之间关系的知觉。不同的人,需要和动机的强度、对实现目标的评价标准、对自我的预期以及对挫折的归因等都不尽相同,所以,即使面对同样的挫折情境,不同的人便会产生不同的挫折反应。如同样是考试不及格,有的学生痛不欲生,有的学生懊悔不已,有的学生则不以为然,这就是因为他们对考试不及格这一挫折情境的认知不同所造成的。正如巴尔扎克所说:“世上的事情,永远不是绝对的,结果完全因人而异。苦难对于天才来说是一块垫脚石,对于能干的人是一笔财富,而对于弱者是一个万丈深渊。”
二、挫折的类型
按挫折的程度可将挫折分为一般性挫折和严重性挫折。一般性挫折是指人们在一些不太重要的事情上遇到的挫折,通常对人的影响较小,持续时间不长;严重性挫折是指人们在与自己关系密切和意义重大的事情上受到的挫折,常常引起强烈的情绪反应,对人的影响较大。
按挫折持续的时间可将挫折分为暂时性挫折和持续性挫折。暂时性挫折是指持续时间较短的挫折,一般情况下,随着挫折情境的改变,挫折感和挫折反应会自然消失;持续性挫折是指持续时间较长的挫折或连续发生的挫折,通常挫折情境持续时间较长并具有稳定性,使人处于长期、持续的紧张状态和挫折感之中。持续性挫折对人的影响较大,可能导致当事人对挫折适应不良甚至改变性格特点。
按挫折的现实性可将挫折分为实质性挫折和想像性挫折。实质性挫折是指实际存在的挫折;想像性的挫折是指挫折并没有实际发生,是当事人对未来受挫情境和后果的想像。想像性挫折有时会给当事人带来很大的消极影响,使人在没有受到实际挫折的情况下,极度紧张和焦虑,有时甚至可能导致行为紊乱和精神崩溃。
按挫折产生的原因可将挫折分为外部挫折和内部挫折。
外部挫折是指由于外部条件的限制所产生的挫折;内部挫折是指由于自身条件的限制所产生的挫折。
按挫折的内容和性质又可将挫折分为理想挫折、工作挫折、婚恋挫折、交往挫折、学习挫折和健康挫折等。
对挫折的分类不是绝对的,而是相对的和有条件的。就现实生活中的某一具体的挫折而言,往往是相互交叉和相互渗透的,如失恋,从挫折程度上看,可能是严重挫折,也可能是一般挫折;从内容和性质上看,既是婚恋挫折,又是理想挫折;从持续时间上看,可能是暂时性挫折,也可能持续性挫折。
三、挫折的性质及其转化
从挫折产生的基础和过程看,挫折是不可避免的和随时随地都可能发生的,所以,挫折具有必然性和普遍性。同时挫折还具有两面性。一方面挫折具有消极性,使人失望、痛苦、沮丧、或引起粗暴的消极对抗行为,甚至导致攻击侵犯行为或失去对生活的追求,给自己和他人造成严重损失;另一方面挫折又具有积极性,给人以教益,使人认识错误,接受教训,磨炼意志,使人更加成熟、坚强,在逆境中奋起,从而获得进一步的发展。
挫折的消极性和积极性都是相对的,也是可以转化的。挫折的转化是指当人们遇到挫折时,以积极的态度向挫折学习,将挫折变为动力,以顽强的毅力继续奋斗,或重新调整目标,从而使需要或动机获得新的满足的心理过程和实践过程,即减少挫折的消极因素,积极寻找挫折积极的一面,促使挫折产生的消极因素向积极方面转化。

第二节 大学生的挫折

一、大学生常见挫折
1、专业意识与价值观的困惑带来的挫折感
大学的专业学习对很多学生而言是很陌生的。大多数学生高考的志愿都是在教师和家长的劝慰和参谋下盲目填报的。有的只是为了高考可以过分数线;有的只是为了毕业之后选择职业可以方便一些;还有的只是跟着赶时髦而盲目地追求热门专业。因此大学生对专业的选择具有很大的盲目性。多数都是迎合教师劝慰和家长要求的被动服从。只有少数学生是出于个人志向的主动选择在这样的情况下,进入大学校门之后,专业学习和个人志向的矛盾就显露出来了。当所学专业与自己的志向大体一致的时候大学生当然会感到满足、欣喜和安慰,并由衷地增添学习的动力。但当所学专业与自己的志向不一致时,就会感到苦恼、失落、迷惘、困惑与彷徨,有的学生甚至想退学重考。而重考的代价是很大的,所以,大多数学生会选择坚持把四年本科读下来再说。这样的学生必须进行学习心理的自觉调整,否则,有可能与烦恼和痛苦相伴四年,影响身心的和谐与健康。
2、 学习动机过强与“力不从心”导致的挫折感
学习动机缺乏会产生心理上的空虚和无聊,影响大学生学业成绩。反之,学习动机过强也会降低学习效率,并更容易导致心理上的困扰和生理上的不适。有些学生不顾自己的客观条件,把自己的学习目标定的很高:总分一定要考入班级的前三名;一定要考取重点大学的研究生等等。他们认为,只要我努力了,我就一定能够达到目的由于为自己设定的目标太高,这样的学生即使有了成就也没有成就感,有了一点点疏漏,就会无休止地责怪自己,使自己总是生活在紧张、焦虑和不安的情绪状态之中。
3、 强烈的理智感与学业成绩不理想而形成的挫折感
大学生身心的迅速发展和交往范围、生活领域的扩大,使他们的理论思维也得到发展,进入大学后,接触了广泛的科学知识,心理上产生了大量新的需要。他们一方面敬佩有成就的科学家,另一方面希望大量阅读各种相关学科的书籍,努力学好专业知识。但是,大学生刚经过由高中向大学阶段的转变,心理上一下子难以适应大学的学习方法,导致学业成绩不太理想。大学生毕竟缺乏一定的识别力,他们在学习过程中,凡是迎合自己口味的,就不加批判地接受,这样在吸收过程中难免一知半解或曲解。因而,他们感到自己能力差,觉得没有前途,产生挫折感。
4、 交往需要和人际关系障碍而导致的挫折感
人际交往在人的需要结构中居于重要的地位。在大学校园这一特定环境之中,大学生具有强烈的归属感,对友谊、对朋友有着热切的依恋和期望,大都渴望有较高的人际沟通能力,以不断促进自我认知和自我完善。由于交往经验与技巧的不足,交往过程中沟通不足、关系失调、人际冲突等现象时有发生,从而导致心理挫折。如不少大学生都感觉到不知道如何与同学、老师、辅导员交往。由于人际交往的受挫,不少大学生便产生了“大学同学之间的交往怎么和高中不一样?”、“在大学里没有知心朋友,感到孤独!”的悲叹。此外,在大学生的人际交往中,那些具有封闭性和攻击性性格的学生,很容易与他人在心理上产生距离,虽然他们终日周旋于人们之间,却感到缺少知心朋友。在集体生活中往往不合群,受到周围人的排斥甚至孤立,人际交往中存在着冷漠、猜忌甚至敌意。
5、 性能量旺盛与性心理不和谐而造成的挫折感
青年期是人的一生中性的能量最为旺盛的时期。但从性成熟到以合法婚姻形式开始正常的性生活,一般都需要近10年左右的时间,有人将这段时间称为“性饥饿期”。马建青等曾对319名大学生作过一个调查,结果显示,在这段时间里,大学生的性心理发展往往表现出矛盾性的特征。〔2〕一是正常的性生理冲动与传统道德约束之间产生的强烈心理冲突,这些心理冲突造成部分大学生心理负荷严重超载;二是性心理成熟与性意识发展滞后的冲突,实践证明,一些大学生的性心理早熟,但性行为与正常发展模式的偏离就属于这种情况;三是与异性的亲近性与文饰性的冲突,这主要表现在他们与异性的交往过程中,行为表现的矛盾性比较明显。例如,心理对异性很感兴趣,但表面上却显得无动于衷,甚至采取回避的态度;在内心深处很想体验异性之间的亲昵行为,但表面上似乎又很讨厌这种亲昵。
6、 追求就业公正与表现偏执而产生的挫折感
大学生在择业中渴望有公平的竞争环境,机会均等,这无疑是有积极意义的。但是,目前大学生就业在很大范围内是双向选择,行业壁垒和地方壁垒还没有打破,从政策上对生源等还有种种限制。此外,有些单位只接收男生而不接收女生,或者附加如身高、相貌等“苛刻”条件。还有由于市场发育的不完善,难免有人情关系、钻空子等丑恶现象。凡此种种,使不少毕业生深感平等、公开的市场原则并没有在自己身上得到体现。有的抱怨自己“出身”不好,“生不逢时”,怨天尤人,表现得过于偏执,缺乏必要的理解、耐心及发展的观点。例如,有的大学生求职受挫便一蹶不振,垂头丧气,陷入失望、焦虑、苦闷的情绪之中有的甚至出现社会适应恐惧症状。
二、大学生的挫折反应特点
大学生是同龄人中的佼佼者,普遍自视较高。当遇到挫折时,常常盲目自信和固执,缺乏灵活性,从而使自己长期处于不良情绪之中不能自拔,致使挫折感不断增强。
 人们对挫折的反应有着不同的情形,有的情绪反应强烈,有的则不明显;有的以各种偏激的行为表现出来,有的则以积极的方式来对待。一般来讲,人对挫折的反应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一)情绪性反应
情绪性反应是指人们在受到挫折时伴随着强烈的紧张、愤怒、焦虑等情绪所作出的反应,可能表现为强烈的内心体验,也可能表现为特定的表情或行为反应。情绪性反应多为消极性反应,主要表现为焦虑、冷漠、退化、幻想、逃避、固执、攻击、自杀等。
 1、焦虑。是一种模糊的、紧张不安的综合性负性情绪,常常伴随焦急、忧虑、恐惧等感受,甚至可能会出现出冷汗、恶心、心悸、手颤、失眠等神经生理反应。当人们面临心理冲突、情境压力或遇到挫折,或者预感到某种不祥的事情或不良的后果将要发生,或者感到需要付出努力的情境将要来临而又感到没有把握预防和解决时,一般都会产生焦虑情绪。挫折是引起焦虑的重要方面,人们遇到挫折时一般都会表现出某种程度的焦虑情绪。
一般来说,焦虑的情绪体验总是不愉快的,甚至是痛苦的。过度的焦虑会使人情绪很不稳定、心情烦躁、神经过敏,对生活事件反应过度,致使认知能力、思维能力、对外界的适应能力和自信心显著降低。因此,持续的、过度的焦虑对人们的身心健康是有害的,若不及时调整,设法尽快摆脱或降低焦虑,可能会导致心理障碍,如焦虑症等。另一方面,适度的焦虑也有积极作用。当人们面对挫折或感到即将面临挫折时,适度的焦虑常常有助于使人集中注意力,活跃思维,从而最大限度地调动身心资源,集中精力去应对挫折或即将到来的挑战。如考试前适度的焦虑可以使学生更集中精力去准备;当众演讲时适度的焦虑可以使人的思维更敏捷,发挥得更好。
2、冷漠。是指当一个人遇到挫折时,表现出的一种无动于衷和漠不关心的态度。这是一种复杂的挫折反应。表面上看,冷漠似乎是逆来顺受,毫无情绪反应,而事实上并不意味当事人没有反应,而是对挫折更加痛苦的内心体验,只是被压抑或以间接的形式表现出来了。一般情况下,对挫折的冷漠反应是由于一个人长期遭受挫折或感到没有任何希望摆脱或消除困境时产生的。如某些学生第一次出现考试不及格时,一般会感到难过、自责或抱怨,接下来会更积极努力地去学习;但当第二次、第三次,甚至十几次考试不及格时,他们就会表现出对学习和考试漠不关心,不再努力学习,甚至不上课、不做作业、不参加考试,对老师、家长的劝说、批评、鼓励也无动于衷。
3、退化。是指当人们受到挫折时所表现出的与自己年龄和身份不相称的幼稚行为。通常,不同年龄阶段的人,各有其不同的情绪和行为模式。随着年龄的增长,在社会生活方方面面的影响下,人们在情绪和行为方面会日益成熟起来,使自己逐渐学会控制自己,在适当的场合和适当的时候,表现出与自己年龄相符的情绪反应和行为。当人们遇到挫折后,一些人在一定程度上会失去对自己的控制,以低于自己年龄的简单、幼稚的方式应对挫折,以求得别人,有时是自己的同情和照顾。而这种情况常常当事人自己不能清醒地意识到。如有些学生,甚至一些学习成绩好的学生,在考试过程中,每当感觉考得不理想时就会生“病”,并告诉别人自己是带病参加考试,甚至申请不参加下面的考试;有些大学生当遇到自己认为无法摆脱的困境时就离校或离家出走等等。可见,退化是一种由成熟向幼稚倒退的反常现象,不但不能有效地应对挫折,反而会使人的判断能力降低和工作效率下降,甚至使人缺乏主见、脱离现实、意志衰退。
4、幻想。是指一个人在遇到挫折时企图以自己想像的虚幻情境来应对挫折。任何人都有幻想,大学生又处在多幻想的年龄段,所以大学生的幻想特别多。通过幻想,人们可以暂时脱离现实,在自己想像的情境中满足一些自己的需要和欲望,使人产生一种愉快和满足的感觉。如有些学生在幻想中想像当自己在事业上获得了巨大成功,当自己处于很高的地位,当自己得到了意中人的青睐时,如何受到世人的敬仰,如何风流潇洒的情境。应该说,当人们遇到挫折时,暂时的幻想,可以使人在一定程度上缓冲挫折情绪,偶尔为之,也是正常的。但如果用幻想来应对现实中的挫折,特别是长期处于幻想状态,或养成了从幻想中实现现实生活中实现不了的目标的习惯,就会使人降低对现实生活的适应能力和严重脱离现实生活,甚至可能导致精神疾病。
5、逃避。是指一个人在遇到挫折或感到可能面临挫折时,不能面对现实,正视挫折,而是以消极的态度躲开挫折现实的一种挫折反应方式。如有些学生谈恋爱失败后就不敢再谈恋爱;有些学生当众演讲失败受别人嘲笑后再也不参加集体活动等。逃避虽然可以使人们降低因挫折产生的紧张感,或者避免再次受到挫折的伤害,但当事人面对的现实问题并没有解决,而有些问题又是不能回避的,所以,逃避常常使人害怕困难,不求进取,长期下去将大大降低人们的适应能力和自信力,甚至可能会导致适应不良。人们逃避挫折的方式各种各样,幻想也可以看作是一种典型的特殊的逃避方式。
6、固执。是指一个人在受到挫折后,采取刻板的方式盲目地反复进行某种单调、机械的无效动作,尽管知道这些动作对目标的达成、需要的满足并无帮助。通常,固执是在一个人反遭受挫折而又一时无法克服或回避的情况下产生的,过多、过严的惩罚和指责,或者当人处于惊惶失措的状态时也容易产生固执行为。如有些学生考试失败后,受到家长的责备,几经努力后仍没有效果,于是就丧失信心,破罐破摔,不再进行新的努力和尝试,茫然地按照往常已被证明是无效的做法刻板地反复去做,无论家长再怎样责备也无济
于事。固执行为的特点是呆板无弹性,具有很大的强制性,是在人们遇到挫折后感到无能为力和不知所措时产生的反应方式,所以,这种挫折反应方式并不是不可改变,当人们一旦获得了更适当的反应方式,就会取代固执行为。
7、攻击。是指当一个人受到挫折时,为了将愤怒的情绪发泄出去,或者对构成挫折的对象进行报复而产生的攻击性行为。攻击性行为的对象可能是构成挫折的人或物,也可能是其他替代物,还有可能是受挫者自身。攻击性行为的表现形式多种多样,一般分直接攻击和转向攻击两种。直接攻击是指受挫者将愤怒的情绪直接指向构成挫折的人或物上,通过动作、表情、言语、文字等形式表现出来。转向攻击是指受挫者感到引起挫折的真正对象不能直接攻击或不便攻击,或者挫折的来源无法确定时,将愤怒的情绪发泄到其他人或物上的一种变相的攻击方式。如有些学生在比赛时没有获得期望中的名次,便乱砸乱摔东西等。
一般情况下,当人们遇到时挫折时,最原始的反应便是攻击,当攻击不能解决问题,甚至可能带来更坏的结果或遭受更大的挫折时,人们又常常以间接的攻击方式或者以冷漠、退化、幻想、逃避等方式来对待。大学生正处于生理、心理发育的旺盛时期,多数学生争强好胜,报复心强,而自我控制能力又普遍较弱,因此,受挫后常常出现攻击行为,由此往往产生更严重的后果,导致更大的挫折。
8、自杀。是一个人遭受挫折后的一种极端反应方式,也可以看作是受挫后针对自身的一种典型的特殊的攻击行为。当一个人受到突然而沉重的挫折打击,或者长期受到挫折的困扰和折磨,使受挫者感到万念俱灰不能自拔时,受挫者就可能产生自暴自弃、轻生厌世的想法,此时若得不到外力的帮助,受挫者就可能采取上吊、跳楼、投河、服毒等方式自杀。通常,自杀行为是在挫折的打击大大超出受挫折者对挫折的承受能力的情况下发生的,特别是当受挫折者将受挫的原因归结为自己,并对自己丧失信心,将自己作为迁怒的对象时更易于导致自杀行为。大学生是同龄人中的佼佼者,成长过程一般都比较顺利,很少遇到大的挫折,他们对挫折的承受能力普遍较低,同时大学生一般都自视较高、自尊心强,所以,当受到挫折的打击时,有时是很小的挫折,就会产生自杀行为。如某高校的一名学习成绩十分优秀的女生,得知自己有一门课考试不及格时就跳楼自杀;还有些学生失恋后不能自拔而自杀等等。
(二)理智性反应
理智性反应是指人们在受到挫折后,采取积极进取的态度,在理智的控制下所作出的反应。通常,人们在遭受挫折后都会出现紧张状态,都会在某种程度上作出某种情绪性反应,其中,有些人始终被情绪所控制不能摆脱,而有些人则能够及时调整,保持冷静,面对现实,审时度势,采取积极的态度和方式对待挫折。所以,理智性反应是对挫折的积极反应方式,主要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1、坚持目标,逆境奋起,矢志不渝。当人们遇到挫折后,经过客观冷静的分析,发现自己所追求的目标是现实的和正确的,当前的挫折只是暂时的,是在实现目标的道路上遇到的一些曲折,经过努力是可以克服和逾越的,所以,应设法排除障碍,克服困难,坚持不懈,朝着既定目标矢志不渝地迈进,直至最终实现自己的愿望和目标。人类社会发展的历史证明,许多科学发现和发明,都是在十分艰苦的条件下,有时还冒着被攻击、迫害甚至生命的危险,经过多次失败几经努力才获得成功的。大学生大多都有强烈的发展需求和对未来生活的美好愿望,同时大学生又面临着一个竞争激烈的发展环境,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对每个大学生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所以大学生在成长过程中不可避免要遇到各种各样困难的挑战和考验,这就需要大学生在实践中不断提高自己的意志力,培养顽强拼搏的毅力和敢于面对和战胜困难的勇气。如有些学生为了得到一项实验数据在实验室一蹲就是几天几夜;有些学生家庭贫困但穷且志坚,不图虚荣、刻苦学习而奋发成才等。
2、调整目标,循序渐进,不断努力。由于自身条件或社会因素的限制,人们的需要和目标并不是都能满足和实现的,或者在目前的条件下是不可能满足和实现的。因此,人们在实现目标过程中,几经努力和尝试都失败后,就要冷静下来,认真客观地分析导致失败的真正原因,并根据实际情况对自己的奋斗目标进行适当的调整。一方面,可能自己定的目标太高,不符合目前自己的实际情况,或实现目标的条件尚不具备,这就需要适当降低目标,或将目标分成几个阶段性目标,并根据实际情况适当变换实现目标的途径和方法,循序渐进,通过不断努力,逐步获得成功。如有些学习基础差的学生,就不能一厢情愿地将目标定为每门课都考优秀,而应考虑首先通过努力使每门课都及格,然后重点在一门或几门课上取得好成绩,最后再努力取得全面进步。另一方面,人们满足需要和实现愿望的途径和方式是多种多样的,一旦遇到挫折,发现原订的目标难以实现时,还可以改换目标,寻找新的能够实现的目标取而代之,同样可以达到满足自身需要的目的。如有些学生在集体活动中想引起同学们的关注和赞赏,就苦练唱歌,但由于自己的嗓音不够圆润,音乐基础又不太好,怎么练都达不到理想效果,这时就可以考虑练跳舞或演讲等,或许就适合自己的实际情况,取得理想的效果,达到同样的目的。
调整目标并不是害怕困难的表现,而是实事求是的表现,是一个人成熟和理智的表现,还可以降低和避免由于目标选择不当而难以实现对人们自信心的挫伤和由此产生的挫折感和焦虑情绪。
(三)个性的变化  
 通常情况下,挫折对人的影响都是暂时的,随着具体挫折情境和条件的改变,随着时间的推移或受挫者认识上的变化,受挫者在受到挫折后所感受到的紧张状态会逐渐消失。但人们在受到挫折后,除了上述直接表现出的挫折反应外,还会出现间接的反应,并对受挫者产生久远的影响,甚至影响到个性的形成与发展。挫折对个性的影响,一般是在人们连续经历挫折,或者遭受特别重大挫折的情况下产生的。由于导致挫折的情境和条件相对稳定并长期持续,由此产生的紧张状态和挫折反应就会反复出现,久而久之这些反应方式就会逐渐固定下来,使受挫者形成了习惯和一些突出的个性特点。如有些学生在儿童时期长期受到父母过分严厉的管教甚至责难和打骂,就易形成畏缩拘谨、胆小怕事、逆来顺受或者倔强执拗、偏执敌对等不良的个性特点;有些学生长期与同伴不能友好相处,长期处于紧张的人际关系状态之中,就易养成多疑、多虑、孤僻、狭隘、情绪不稳定等个性特点。另一方面,挫折对个性形成与发展也可能产生积极的影响,如经历了重大挫折后,或者长期身处逆境之中,使人养成了坚强、刚毅和不屈不挠的个性特点。总之,挫折对个性的影响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人们对挫折的适应情况,对挫折的消极反应如果得不到及时纠正,并在心理和行为上固定下来,就会形成对挫折的适应不良,对受挫者的个性形成与发展就会带来不利的影响。
在遇到挫折时,人们产生各种挫折反应是正常的,因此,学会适应和驾驭这些反应,使这些反应不至于失控而导致异常,进而能够面对现实,调整身心,摆脱负向情绪,采取积极和理智的方式应对挫折是每个人一生发展过程中的基本任务。

第三节 大学生抗挫折能力培养

一、构建成熟的心理防卫机制
心理防卫机制是挫折发生后人在内部心理活动中所具备的有意或无意地摆脱挫折造成的心理压力、减少精神痛苦、维护正常情绪、平衡心理的种种自我保护方式。心理防卫机制的意义有积极和消极之分,其积极的意义在于能够使主体在遭受困难与挫折后减轻或免除精神压力,恢复心理平衡,甚至激发主体的主观能动性,激励主体以顽强的毅力克服困难,战胜挫折。其消极的意义在于使主体可能因压力的缓解而自足,或出现退缩甚至恐惧而导致心理疾病。受挫后的心理防卫机制有很多, 可以分为三大类:积极心理防御、消极心理防御和中性的心理防御。
(一)积极心理防御
 大一上半学期,我的《计算机基础》课被挂了,我心里很不服气:为什么我56分就没有通过?而当时只要57分老师就让过了。我不甘心和不服气驱使我要好好的把计算机学好,于是我立志要在大一的下半学期一次性通过全国和江苏省计算机二级考试。我终于实现了。
 这种反应方式是正视挫折,承认挫折,正确分析挫折产生的主客观原因,总结经验教训,争取积极的行为方式,最后战胜挫折。主要表现为:坚持、表同、补偿、升华。
1、坚持:指个体发现目标难以达到,要求自己做出加倍努力,并要求通过个体不断的努力,使目标最终实现。美国电影《阿甘正传》中的主人翁阿甘就是一位智商并不高,他面对挫折的方法就是忽视它并坚持不懈地努力,最后赢得了人们的尊重,赢得了自己的事业,也获得了自己的生活。正如有的学者所说:成功就在于最后的坚持之中。
2、表同:指个体在现实生活中无法获得成功时,将自己比拟为某一成功者,藉以在心理减弱挫折产生的痛苦;或者迎合能满足自己需要的人,按照他们的希望去支配自己的思想、行动,来冲淡自己的挫折感,并以此求得内心的满足。当一个人在没有获得成功与满足而遭遇挫折时,将自己想象为某一成功者,效仿其优良品质和其获得成功的经验和方法,能够使他的思想、信仰、目标和言行更适应环境和社会的要求,增强自信心,减少挫折感。例如,大学生常以一些历史名人、科学家,或小说中所欣赏的人物、老师甚至同学作为自己效仿的对象,建立自己心中的榜样,并依照榜样进行积极的自我激励与自我暗示,用成功代偿挫折。
3、补偿。即当个体行为受挫时,或因个人某方面的缺陷而使目标无法实现时,往往以新的目标代替原有目标,以其它方面的成功来补偿因失败而丧失的自尊与自信。这就是人们常说的“失之东隅,收之桑榆”。如某大学生没有当上班干部,无机会表现自己的能力,于是便努力使自己的成绩名列前茅。又如,某大学生恋爱失败了,便积极参加文体活动,用成功来补偿失恋的痛苦。
应该注意的是,补偿的行为反应并非都是积极的。由于个体要实现的目标有高尚与平庸之分,挫折后对补偿的选择也有进取与沉沦之别,因而决定了补偿有积极与消极之分。如果补偿选择的新的目标和活动符合社会规范和人的发展需要,这时的补偿反应行为是积极的、有益的。如果补偿选择的新的目标和活动不符合社会规范或有害于心身,虽然,这种补偿的反应行为即使自己暂时获得了心理平衡和心理满足,也无助于心理健康发展,有时还会自暴自弃、甚至堕落犯罪,危害他人与社会。
4、升华。即用一种比较崇高的具有创造性和建设性的目标代替,借以弥补因受挫而丧失的自尊与自信,减轻痛苦。升华是最积极的行为反应,从古至今演绎出绵绵佳话。如古之文王拘而演《周易》;仲尼厄而作《春秋》;屈原放逐赋《离骚》;左丘失明写《左传》;孙膑跛脚修《兵法》;司马迁受辱著《史记》。不仅如此,升华还是一种富有建设性的行为反应。它使人在遭受挫折后,将不为社会认可的动机和不良的情绪移到有益的活动中去,使其转化为有利于社会并为他人认可的行为。如一些貌不惊人的大学生最初在社交活动中受到制约,于是他们在学问、个体思想道德修养上下功夫,学习成绩出类拔萃,品德优秀,为同学所瞩目。
案例:这是一名大二女生的网上咨询信件:考试刚刚结束,我的心情很沉重,很难过,不知为什么很想哭,似乎觉得一切都和想象中的相差甚远,我甚至都不知找什么样的借口来安慰自己。我只想要求我想得到的,可为什么都觉得没有。我的感觉很不好,我准备了很久也自认为还可以,可不知为什么我做题的时候状态很不佳,我似乎开始对自己怀疑了,而且很怀疑。一生从未有过的感觉,似乎一点都不自信,从未有过的感觉!我感觉生活没有一丝的惊奇,没有一丝的期望。只感觉一切都象死灰一般,没有一丝的生机。追求确实是一个过程,必须要有回报,的确失败是成功之母,可成功也是成功之母。如果没有一丝的成功怎么再来期望成功呢?怎么再有奋斗的动力?我不知道成绩的结果,但感觉告诉我没有达到我的目标,每当我有一丝的放松的时候,我都会受到惩罚。我不明白为什么? 想想我的大学,恋爱失败、考试失利、评优受挫,我变得自卑、退缩、不敢相信自己了,我到底该怎么办?
这位有着辉煌中学时代的大学女生,被挫折深深地包围着。在面询中,她谈道自己的过去是踏着鲜花与掌声走过来的,从来没有遇到过挫折,因而当挫折到来时,便有些束手无策,当考试揭晓后,结果也并不如他想象的那么不理想,从信中可见,她的自我期望很高,有着强烈的成就动机,当她认真面对自己的现状时,她也积极主动地调整自己的目标,并将学业坚持下来,最后战胜了挫折,又恢复了以往的自信与笑容。
(二)消极心理防御
    大一上半学期末,我喜欢上了一位我们班的女同学,她高雅的气质深深的吸引了我。。我时常在梦中梦到她,随着时间的推移,梦到她的频率越来越高。有时候,我走在路上猛然想到她的身影,眼前就出现了她。我知道我可能是爱上她了,周围有很多人都很喜欢她。我很怕别人捷足先登,于是我就迫不及待的向她表白。结果可想而知,像我这样的人,有女人会真心喜欢吗?感情的受挫使我这个从小到大滴酒不沾的人,在一个夜晚喝了足足七两50多度的白酒。我发现酒真是好东西,可以让人消愁。
消极心理防御是指当大学生遭受挫折后所表现出来的带有强烈情绪色彩的非理性行为。常见的情绪行为方式有以下几种。
1、固执。当个体一而再、再而三地遭受到同样的挫折,就会慢慢失去信心,失去随机应变的能力,而形成刻板的反应方式,固执盲目地重复同样无效的行为。固执行为不同于意志力,在这种行为反应中,个体往往不能客观正确分析失败的原因,反而采用刻板的方式盲目地重复着某种无效行为,是一种极不明智的对抗形式。如某一大学生多次违反校规校纪、晚归受到批评,却固执地认为自己没错,屡教不改。在大学生中,固执行为往往容易发生在一些性格内向、倔强、看问题片面性的大学生身上,以及由情感为纽带形成的消极的大学生非正式团体中。固执是非理智性的消极的行为,它往往使人企图通过重复无效动作以对抗挫折压力,对大学生的成长极为不利。
2、退化。又称回归。是指当个体受到挫折时,往往表现出与自己的年龄、身份很不相称的幼稚行为,或盲目地轻信他人、跟从他人等。表现这种行为方式的大学生往往对自己缺乏信心,看不到自己的力量,像孩子一样依赖他人,多指大人小孩状。如某一女生刚入校,参加学生会干部竞选失败了,感到很“委屈”,无法进行理智分析和对待,不吃饭,也不上课,成天蒙头大睡。
3、逆反。用通俗的语言来说就是“你要我朝东我偏朝西”。一般来说,个人的行为方向和他的动机方向应当是一致的。但是,当个体遭到挫折后,如果不仅是一意孤行,而且对正确的方面盲目地持反抗、抵制与排斥态度,这种行为便是逆反。如某大学生因为上课时受到教师的批评,他便采取逃课或不理睬教师的教学等方式来表现自己的不满。持逆反心理的人往往为了排除内心的不满,会采取一些不符合社会规范、不被允许的愿望和行为,产生一些反社会性行为。
4、攻击性行为。指大学在遭受挫折后,在情绪与行动上会产生一种对有关人或物的攻击性的抵触反应,以消除来自挫折的痛苦。攻击是一种破坏性行为,这种行为可分为直接攻击和转向攻击。直接攻击是指一个人受到挫折以后,把愤怒的情绪直接发泄到使之受挫的人或物上,如大学里发生的打架斗殴、损害公物等现象。这主要发生在自控力较差、鲁莽的大学生身上。转向攻击是指一个人受到挫折以后,把愤怒的情绪指向其他的人或物身上去。如当受到老师批评时,把怒气发泄到别人或物品上。
5、轻生。轻生是受挫者受挫以后表现出的一种极为消极的行为反应。在现实中,对那些挫折的打击来得突然而大学生,在得不到外力帮助的情况下,很可能自暴自弃,产生轻生厌世、自杀自残的行为,以此来获得内心痛苦的解脱。
(三)中性自我防御
 这种方式是指当一个人受到挫折后,采取一些暂时减轻受挫感的行为方式,以解脱挫折对自己带来的心理烦恼,减轻内心的冲突与不安。它主要表现为以下几种:
1、求得注意。即想方设法引起别人对自己的注意,如以大声喧哗、寻衅生事、用恶作剧来显示自己。
2、合理化作用。即自我安慰,指无法达到追求的目标时,给自己一个好的借口来解释,但用来解释的借口往往是不真实的、不合逻辑的,但防卫者本人却能借此说服自己,感到心安理得。
3、自我整饰。当个体遇到挫折之后,往往表面上不动声色,把心理上的烦恼、焦虑、苦闷统统埋藏在内心深处,昼显示自己的长处,提高别人对自己的评价,从而减轻心理压力,以弥补失败所带来的自尊心的挫折。这种行为反应往往起着自我欺骗和自我麻痹作用。如《伊索寓言》中的狐狸吃不到葡萄就说葡萄酸的行为反应这是此种。
4、责任推诿。当个体遭到挫折后,不是从本身的缺点、弱点方面加以分析,而是把责任推给他人、埋怨他人,以减轻自己的焦虑与不安,这是一种文过饰非的行为。
5、反向:行为相反于动机而行,如:自卑的同学往往表现出高傲自大;对异性充满向往,却装出不屑一顾的样子等。持反向心理的人,往往不敢正面表露自己的真实动机,于是便从相反的方向表示出来。虽然这种行为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掩饰个体的真实动机,但是,掩饰包含着压抑,长期运用会从根本上扭曲自我意识,使动机与行为脱节,造成心理失常;
6、逃避:是指大学生受到挫折后,不敢面对自己所预感的挫折情境,而逃避到比较安全的环境中去的行为。逃避有三个表现,一是逃到另一种现实中;如学习不好就玩游戏,沉溺其中。二是逃向幻想世界;三逃向疾病。如某一大学生因为英语口语较差,每次上课从不开口说英语,甚至拒绝上英语听力课,不参加考试,以此来逃避失败。
7、冷漠。即表现出对于挫折情境漠不关心、无动于衷等情绪反应。如有些大学生的社会活动能力较差,多次失败,他们渐渐地对大学生活、同学关系、社会活动持冷漠的反应行为,表现出死气沉沉、缺乏集体感。
8、压抑:压抑是指把不愉快的经历和体验压抑到无意识中,不去回忆,主动遗忘;适度的压抑有利于情绪的调整,但长期的压抑会导致更强的挫折与心理不适。
总之,积极的行为反应有助于大学生适应挫折、化解困境,利于他们的成长;消极的行为反应只能起暂时平衡心理的作用,不能解决问题,有时会使当事人在一种自我欺骗中与现实环境脱节,降低适应能力,形成一些恶习,埋下心理病患的种子,影响其身心健康和全面发展。大学生应该树立积极的心理防卫机制,增强自己的耐挫力,以适应社会的发展。

二、正确认识挫折,增强挫折认知水平
心理研究表明:一个人越是能够获得与挫折事件相关的信息,就越能够有效地处理它,越是参加到他怕面对的挫折情境中去,就越能够有效地对付这种情境。可见,个体对挫折的反应和承受能力不仅取决于挫折情境本身,更重要的是取决于其对挫折的认知。既然挫折是社会生活的组成部分,是不可避免的人生经历,大学生应该正确地认识挫折、战胜挫折,并把挫折作为成功的阶梯。
正确地认识挫折首先应该认识到挫折的两重性:即挫折一方面对人有消极的影响,如挫折会影响个体实现目标的积极性,降低个体的创造性思维水平,损害个体的身心健康;另一方面也有积极的作用,如挫折能增强个体情绪反应的力量,增强个体的容忍力,提高个体对挫折的认识水平。因此,辩证地看待挫折的两面性, 就能够变不利因素为有利因素,化消极因素为积极因素,促使挫折向积极方面转化的。其次,大学生还应学会对客观事物、挫折情境的正确认识。如有的学生因一次考试不及格就悲观失望,甚至自暴自弃。这种表现是由于他的错误认知导致的。人生的道路总是崎岖不平的,丰富多彩的,一次的失败并不能够代表他的全部,人生成才的道路、成功的机会是很多的,只要自己努力,就会有一个崭新的未来。
(一)充分认识挫折承受力的必要性与重要性
“人生未遇苦难者,只能算是半个人”。在人生的道路上没有平坦的、笔直的路可走,只有那些在布满荆棘的弯弯曲曲的羊肠小路上不畏艰难困苦、一次次跌倒又一次次顽强站起来并善于总结经验、勇于进取的人,才能创造人生的辉煌。那些经不起挫折考验的人必然被淘汰。
“没有挫折就没有成长”,大学生在成长过程中,必定会遇到各种危机与挫折,这种危机与挫折在给人带来巨大的心理压力与情绪困扰的同时,也给人带来了成长的契机。人们只有在承受和克服挫折的努力中,才能发现自身的不足,进而发挥潜力,学习新的技能,逐步完善自我。“挫折是一把双刃剑,既可以刺伤自己,也可以保护自己”。挫折具有两面性,它可以给人带来痛苦与不幸,也可以使人在与困难的斗争中获得经验与信心。正确的人生心态需要在生活实践中培养与获得,一个人没有经过生活的磨练,是很难对生命的顽强与伟大有真正的认识。
挫折,可能是一座埋葬弱者的坟墓,使人在成才的道路上夭折;挫折,也可能是磨练强者的火炉,使人百炼成钢,登上成功的高峰。 挫折能够增强大学生的聪明才智。失败是成功之母,错误是正确之母。化学家门捷列夫说过,一个人要发现卓有成效的真理,需要千百个人在失败的探索和悲惨的错误中毁掉自己的生命。大科学家爱迪生也说过,失败也是我们所需要的,它和成功对我一样有价值。只有在我知道一切做不好的方法以后,我才知道做好一件工作的方法是什么。当人们在遭遇挫折之后,总要反省自己,去认真总结经验教训,探究导致失败的原因,寻找摆脱困境的方法。因此,挫折的经历对大学生是十分可贵的。挫折使大学生们“吃一堑,长一智”,它使大学生学会反省、思考、总结、探索、创造,能使大学生不断提高认识、增长才智,变得更加聪明起来。
  挫折能激发大学生的进取精神。牛顿曾说过:如果你问一个善于溜冰的人如何学得成功时,他会告诉你:“跌倒了,爬起来,便会成功。”对于一个有志的大学生来说,挫折的发生,会唤起他的斗志,激发他的进取心。在复杂的现实生活中,成功和挫折、失败并不是绝对的,两者之间往往仅一步之遥,此时的失败可能连着彼时的成功。如果拒绝了失败,实际上也就拒绝了成功。因此,避免失败的最好方法,就是下决心获得成功。挫折是使人迈向成功催化剂。每一次挫折的洗礼,就会激发大学生去懂得为人处世之道,掌握经纬世事之术,不断深化和提高对自我的认识,特别是对自我的错误与缺点的认识,在思想上和行为上走向成熟。
 挫折能增强大学生的耐受力。人们对挫折的耐受力大小与其过去生活中的挫折经验相关。当代大学生大多是独生子女,从小倍受父母呵护,成长的道路往往一帆风顺,对挫折的容忍力较弱。只有“忍人所不能忍,为人所不能为”,才能获得成功。而且,挫折会对大学生的自傲心态进行无情的打击,使他们不得不对自己的过去进行检讨,从而去掉或降低傲气,变得比较谦逊一些,为人做事更谨慎一些;不再像以前那样自以为是,而是虚心向别人学习,善于汲取他人的长处。
挫折能磨砺大学生的意志。从未经受过挫折的打击的人,往往在情感上是很脆弱的,一次微不足道的挫折也可能致其于死地。但挫折在给人打击的同时又给人以一定的压力,它能磨练人的意志和毅力,造就人才。“自古英雄多磨难,从来纨绔少伟男”。历史上一帆风顺而又有大成就的人是少见的。真正出类拔萃的人,大都是那些历尽艰辛,在挫折中磨练出坚强的意志,在逆境中不懈地奋斗的人。越王勾践卧薪尝胆三年,终报亡国之仇;罗斯福身有残疾,却凭借渊博的知识、睿智的头脑、自强不息的精神获得人民的拥护,连任四届美国总统;爱迪生67岁那年遭遇火灾,多年的研究成果付之一炬,但他并未伤心消沉,第二天又同往常一样,重新开始埋头于他的研制工作。
“人生不如意之事十有八九”。挫折是人生的一笔财富,只有当人们认真地反思自己的行为,反思自己过去的错误,找到错误发生的原因与纠正和预防错误的办法,才会少走弯路,最终攀上成功的峰峦。
 (二)建立“失败”的正确观念。大学生初涉社会,对“失败”比较敏感,害怕失败,害怕挫折。因此,大学生首先应对“失败”有科学认识,建立“失败”的正确观念。在实际生活中,人们把没有成功或没有达到目标都看做是失败,已成为习惯,但实际上这种看法并不科学。因为人们的许多工作,并不可能一蹴而就、圆满完成的,常常是经过多次的尝试、失败后的不断努力,才能有机会获得尽善尽美的境界。其中每一次失败都使人们获取了更多的知识与经验.使其在下一次的努力时,更进一步地接近成功。这也是毛泽东所说的:“错误和挫折教训了我们,使我们比较地聪明起来,我们的事情就办得好一些。”可以说,没有失败,就没有成功,因此,在这个意义上说,失败也是成功。大学生面对挫折、失败之时,应坦然面对,泰然处之,没有必要过分担心、害怕。
(三)树立“失败也是我所需要的”思想。“失败也是我所需要的”是爱迪生一生奋斗的经验的总结。爱迪生一生有1328项发明,其中每项发明都不是一帆风顺的。例如他研制蓄电池从1900年一直到1909年,历经10年,共失败100296次,最终研制成功,其艰辛与挫折可想而知。然而正是从10万多次的失败与挫折中迎来成功,因此,爱迪生的事例对不愿面对失败与挫折的大学生有很大的启发。
其一,在现实生活中,一切事情决不会是一帆风顺的,是充满各种困难与艰辛,而成功者的成才之路只能是脚踏一个又一个失败与挫折,去夺取胜利,换句话说,成功者“需要”一个接一个地战胜挫折,才能取得成功。这正如法国著名作家巴尔扎克所说的:
“不幸,是天才的进身之阶,信徒的洗礼之水,能人的无价之宝,弱者的无底之渊。”
其二,挫折是一种心理预报系统。它要求人们坚强,面对现实,探明受挫折的根源,找出失败的原因,根据具体情况继续努力奋斗。倘若由于判断失误,确实所遇的是不可克服的障碍,那就应当承认事实,躬身自退,转移目标;倘若“不可克服的障碍”并非“不可克服”,则应鼓起勇气,面对现实,下定决心,排除障碍,转败为胜。一个人是强者还是弱者,如何对待挫折便是一面镜子。大学生在自己的人生道路上,这样的“心理预报”是必需的,这样的“心理预报”引导大学生在人生道路上正确认识,锻炼意志,不断发展自己。
其三,挫折是人生的催熟剂。在现实生活中,那些担心挫折、害怕失败的人,总是把自己沉溺于万事如意的想像之中,不敢面对复杂的现实社会,更不能搏击人生,稍遇挫折就意志消沉、一蹶不振,甚至痛不欲生。大学生们应该记住贝多芬留下的一句话:“卓越的人一大优点:在不利与艰难的遭遇里百折不挠”。大学生要成为卓越的人,应当投身社会,历经磨难,不断克服困难,战胜困难。经历挫折、忍受挫折是人生修养所必需的一门课程,挫折是人生的催熟剂。

三、正确归因,确立合理的自我归因
一般情况下,失败由客观因素(包括任务难度和机遇)和主观因素(人的能力与努力)造成。有的学生总是把自己学习的成败,归因于外在因素,如学习上受挫折后,把失败归因于运气不好,没能猜中题目或埋怨教师的命题和评分,而不努力去克服困难和改变失败的处境。也有的学生把失败归因于自身的能力、技能和努力的程度过低,因而抱怨自己,过多地责备自己。这两种习惯性归因,不可能找出造成挫折的真实原因,无助于战胜挫折。把失败归因于主观因素,会使人感到内疚和无助;把失败归因于客观因素,会产生气愤与敌意。
有些人倾向于情境归因,认为外部复杂且难以预料的力量是主宰行为的原因。如一个学生认为自己成绩不好主要是由于教师教学水平或是考卷难度太大方面的原因。有些人倾向于本性归因,即认为自身的努力、能力是影响事情的发展与行为结果的主要原因。例如一个学生认为自己成绩不好是由于学习不够努力造成的。一般来说,进行本性归因的学生对自己的行为与学习有更多的自我责任定向与积极态度;但是从对失败的归因方面来看,由于他们倾向于把原因归于主观因素,就容易自我埋怨、自我责备。如果这种自责、悔恨过多,就会给他们带来挫折感和心理损伤。
因此,大学生首先要学会多方面收集关于事件的信息,了解困难的原因所在;其次要学会合理的归因,避免归因的片面性,学会实事求是地承担责任,克服过分承担或完全推诿责任的倾向,避免过多自责带来的挫折感。再次要积极采取措施主动改变挫折情境因素,从而有效应对挫折。例如,在学习过程中发现最近学习效率不高,通过原因分析之后,在解决内在问题的同时,可以尝试改变学习地点、学习时间,或改变学习科目的顺序、学习结构等,从而避免学习效率不高给自己带来的压力和困扰。

四、授予耐挫方法
古人云,给人点石成金,不如教人点石成金术。授人鱼不如授人渔。耐挫能力差的学生,一是很少受到挫折,二是耐挫方法欠缺。作为辅导员(班主任)要针对不同的学生个体,耐心地对其进行教育和指导,给钥匙、教方法,变挫折为激励因素,从而促使学生进步。如:
1.重德才轻名利法:让学生重视德和才,加强自我品德修养,积极向伟人学习,努力搞好学业成绩和提高能力,淡泊名利,这样就会不为名利所动,心平如镜,自然增强耐挫能力。
2.名言警句调节法:让他们在书本扉页、床边、墙上等自己经常出入的较显眼的地方贴上有针对性的名言、警句、格言,以提醒自己,控制过激情绪,并激励自己上进。
3.转移法:在他们受到挫折、思想负担过重时,要教育他们想办法,转移精神上的压力,缓解情绪。比如:大声唱歌,到户外散散步,找好朋友倾诉,画画等。这样,就逐渐遗忘掉挫折,开阔胸襟,缓解了精神压力,以便寻找更好解决受挫的办法。
4.宽容法:要正确认识自己,若一味苛求自己,往往会给自己加重精神压力,以至削弱耐挫能力,造成自责、自罚的内疚心理。要使他们明白,世上没有常胜将军,不面对富有挑战性的任务就不会有进步,并且能真正认识受挫的价值,受挫有助于从正反两方面掌握知识,只有从正反两方面汲取知识才是健全的、准确的、清晰的,应把受挫看做一种推动力,增强忍耐力,不怕受挫,在哪跌倒,就从哪爬起,遇到挫折要学会适当宽容自己。襟怀坦白,合理的宽容是良好的自我修养的艺术,是正确进行心理调适的艺术。
5.调整目标法:当一种动机和行为由于自身条件或社会因素的限制,经过再三尝试仍不能达到目标时,就要调整目标或降低要求并改变行为方向,退一步海阔天空,以减缓心理上的冲突,增强前进的勇气和信心,也能扬长避短,积极进取。积极引导学生进行自我分析、自我反思、自我剖析、全面认识、评价矫正,在实现目标的实践中找出自己以前目标中“理想的自我”与“现实的自我”的矛盾,确立符合自己现实的目标,达成新的成功体验,树立新的符合自己实际的较高的目标,以此调节控制自己耐挫心理。
6.群体活动法:通过群体活动,采用“一帮一”等形式,把不同情况的学生结成互帮对子,共同克服困难,增强耐挫能力,通过课外活动等增强其集体荣誉感,使其在集体活动中受到教育,体会到自己也是集体中不可缺少的一员,增强其信心,提高耐挫能力。
7.比较法:教育学生要与周围同学进行横向比较,提高竞争意识,也要善于纵向比较自己的过去和现在,只要有进步,哪怕慢,也不要自卑和气馁,不要痛恨自己,永远不要自暴自弃,要不断鼓励自己,正确认识自己的短处,并能和自己的短处和平共处,心理压力自然减轻,就增强了耐挫能力。

美文阅读:人生,挫折伴你行   宋新民
人生,是一次远征,征途曲折坎坷漫长,挫折像月伴你而行。即使当你获取成功后的辉煌,感受辉煌后的喜悦之际,挫折也并未远你而去,却是隐没于朝霞的明艳中,它依旧将在每一晚上随你而行,挥之不去。虽说挫折带凄苦是人生浓重的底色,但在这沉沉的底,没有挫折的人生,人生没有刻骨铭心的挫折既不丰富又不完整。
挫折像雨,它打湿你艰难跋涉时背负的行囊,使你脚下的路泥泞不堪,让你举步维艰,甚至滑倒在地,再也无意前行;也许落在面颊上冰冷的雨点使你惊悸,促你清醒,然后冷静地亲吻着那一长串脚印,路究竟该不该走?一直朝前走不回头,是勇士;折回去另寻他途,也许是智者。
挫折像风,它会鼓胀你巳调整了角度的风帆,使你乘长风破万里浪,昼夜兼程,驶向成功的彼岸;它或许吹迷你的双眼,让你看不清航向,宁愿在静静的港湾,这样你虽然远离了大海的惊涛骇浪,但同样也远离了明天早晨拥抱太阳的航线。
挫折像一把剑,它能斩断你的梦想,也能斩断你的犹豫、彷徨;挫折像一支歌,它能唱出你“大江东去”的豪迈情怀,也能唱出你“晓风残月”的悲愤凄凉;挫折像一双手,将攀岩的勇士拉上希望的峰顶,将懦弱者推下绝望的深渊。
挫折是一种限制,也是一种超越;挫折是一种困惑,也是一种选择;挫折是一种逃避,也是一种失落;挫折是一种损失,也是一种丰收;挫折是一种考验,也是一种确证;挫折是一种愚蠢,也是一种成熟;挫折是一次死亡,也是一次再生。
悠悠人生路,挫折如月伴你行。

关闭窗口

 

南华大学 教务管理在线 图书馆 就业信息网 人力资源处 国际交流与合作处 教育部 人民网


Copyright © 2018  南华大学经济管理与法学学院 All Rights Reserved

地址:中国 湖南 衡阳 衡祁路228号  邮编:421001 电话0734-8282510 邮箱:jgf@usc.edu.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