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管理学院
 学院首页  学院概况  本科教育  研究生教育  科学研究  党群工作  学生工作  招生就业  交流合作  校友之家  表格下载 
当前位置: 学院首页>>学生工作>>成长辅导>>正文
 第五章和谐的人际关系
2017年05月18日 00:00 佚名  本站原创


     

第五章和谐的人际关系

  进入高校后,新生大都有强烈的人际交往的欲望,但因缺乏人际交往技巧和人际交往经验,或因性格内向或对人际交往的认知有偏差等原因,有一部分学生又常常感到人际交往很困难,导致人际关系的紧张,主要存在不敢交往、不愿交往、不善交往、不懂交往几种情况。那么,你了解你的人际关系吗?你是一个受人欢迎的人吗?又如何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如何克服嫉妒与虚荣心?如何处理与宿舍同学的关系?你的人际魅力在哪里?等等。不妨带着这些问题走进这一章的学习。

第一节大学生人际关系及其交往特点

 一、人际交往与人际关系
人际交往指人们运用语言或非语言符号交换意见、传达思想、表达感情和需要等的交流过程,包括物质交往和精神交往。人际关系是在人际交往的基础上,所形成的人与人之间心理关系,它表现为人与人之间的心理距离,反映着人们寻求满足需要的心理状态。
人际交往是人际关系实现的根本前提和基础,也是人际关系形成的途径;而人际关系则是人际交往的表现和结果。两者的区别是人际交往侧重于人与人之间的联系与接触的过程,以及行为方式的程度等;人际关系侧重于在交往基础上所形成的心理状态和结果。从时间上看,人际交往在前,人际关系在后,人际交往是一个动态的过程,而人际关系则具有相对的稳定性。
人际关系的心理因素包括认知、动机、情感、态度和行为等,认知是人际关系的前提,人与人的交往首先是从感知、识别、理解开始的,彼此之间不相认识、毫无所知,就不可能建立人际关系。动机在人际关系中有着引发、指向和强化功能。人与人的交往总是缘于某种需要、愿望或诱因。无缘无故,彼此没有需要是不可能建立起真正人际关系的。情感是人际关系的重要调节因素,人们在交往过程中,总是伴随着一定的情感体验,如满意或不满意、喜爱或厌恶等,人们正是根据自身情感体验不断调整人际关系。态度在人际关系中具有重要意义。人们在交往中无时无刻不觉察到别人的态度,也无时无刻不对别人表现出某种态度。态度如何直接影响人际关系的建立、形成和发展。行为是人际关系的交往手段,在人际关系中,不论是认知因素、动机因素,还是情感因素、态度因素,都要通过行为即言谈举止、表情姿势等外部动作表现出来。
认知、动机、情感、态度及行为等心理因素的不同组合、相互作用,形成人际关系不同的思想基础、动机特征、感情色彩、态度倾向和行为方式,从而表现出入际关系的不同层次和发展水平。
1.低层次、低水平人际关系——建立在个人需求、好恶、爱恨基础上的人际关系,其思想基础薄弱,显示出脆弱、肤浅、表面、波动等特征。   
2.中等层次、一般水平的人际关系——建立在共同的社会目标和一定行为规范基础上的人际关系。其思想基础比较牢固,显示出团结合作、友爱互助及比较稳定持久的特征。   
3.高层次、高水平的人际关系——建立在对自然和社会发展规律的科学的认识基础上,具有远大的理想、抱负和志向,动机高尚、行为规范并能根据社会的客观需要加以理性调节。这种人际关系稳定、持久,能经受各种严峻考验,是我们所需要建立的良好的人际关系。
 二、人际关系的重要意义
 1.交往与个性发展
心理学的研究结果表明,儿童与其照看者之间通过积极的交往形成的稳定的亲密关系,是其心理乃至身体正常发展不可缺少的条件。与此同时,如果儿童缺乏与成人的正常交往及由此建立起来的亲密关系,不仅性格发展会出现问题,连智力也会出现明显障碍。
交往是个性发展与人格健全的必经之路。个体只有通过与其他个体发生联系,只有可能学习社会知识、技能与文化,才能取得社会生活的资格。离开社会的交往环境,离开与他人的合作,个体是无法成为一个合格的社会人的。狼孩由于失去了与他人交往的最佳时期,失去了其作为“人”的成长的环境,因而即使后来被发现后,也已经很难成为一个正常的“人”了。“物以类聚,人以群分”,人有交往的需要,有合群的倾向。人生在世,就必须需要与他人、社会交流信息、沟通情感。当在困难时,他人一句温暖的话语、一个真诚的关怀,会令你倍感亲切、慰藉;当在成功时,与他人分享你的快乐与喜悦亦会令你开心、畅快。
2.交往与心理健康
新精神分析学家霍妮认为,神经症是人际关系紊乱的表现。人类的心理病态,主要是由于人际关系失调而来的。也就是说,人际关系紧张的人,不但事业会受阻,而且心情不好,陷入极大的痛苦之中。
研究表明,如果一个人长期缺乏与别人的积极交往,缺乏稳定的良好人际关系,那么这个人往往有明显的性格缺陷。在心理健康教育实践中,我们也注意到,绝大多数大学生的心理危机与缺乏正常人际交往和良好人际关系相联系的。在同宿舍里,同伴之间的心理交往状况,往往决定了一个大学生是否对大学生活感到满意。那些生活在没有形成友好、合作、融洽的人际关系的宿舍中的大学生,常常显示压抑、敏感、自我防卫、难于合作的特点,情绪的满意程度低。在融洽的宿舍里生活的大学生,则以欢乐、注重学习与成就、乐于与人交往和帮助别人为主流,可见,人的心态与性格状况,直接受到与别人交往和关系状况的影响。
心理学家曾从不同角度做过大量研究结果表明:健康的个性总是与健康的人际交往相伴随的。心理健康水平越高,与别人的交往就越积极,越符合社会的期望,与别人的关系也越深刻。心理学家奥尔波特发现个性成熟的人,都同别人有良好的交往与融洽的关系,他们可以很好地理解别人,容忍别人的不足和缺陷,能够对别人表示同情,具有给人以温暖、关怀、亲密和爱的能力。人本主义心理学家亚伯拉罕·马斯洛发现高水平的“自我实现者”,对别人有更强烈、更深刻的友谊与更崇高的爱。
3.交往与成才
毛泽东青年时代在湖南第一师范求学时,结交了十几个十分要好的朋友,像蔡和森、向警子等。他们经常相聚在橘子洲头、岳麓山下,一起研究学问,关注时事,探索救国之道,用“以天下为己任”相互勉励;一起游泳、爬山,在风雨中练习跑步,锻炼强健的体魄和坚强的毅力;一起办工友学校,做社会调查,深入民众.…—这些优秀的青年互相学习,互相启发,互为益友,激励革命的理想,摸索革命的理论,他们中的许多人后来都戍了中国革命的栋梁之材。
 戴尔·卡耐基曾说:“一个人事业的成功,只有百分之十五是由于他的专业技术,另外百分之八十五要靠人际关系和处世的技巧。” “独学而无友,孤陋而寡闻。”对于青年大学生思想活跃、成就动机强,但是,由于社会经验的不足、知识的局限,他们在看问题时难免会出现偏差。因此,大学生彼此间的畅所欲言、互通有无,将会使他们在思想碰撞中产生新的火花,增长他们对事业、人生、成功的积极看法。
4、人际关系是一把双刃剑
在现实生活中,有些人很有才华和能力,却总得不到提拔和发展,其重要原因是缺乏良好的人际关系。“水能载舟,亦能覆舟。”一个人的幸福和才智来自人际交往,一个人的痛苦和不幸也常与人际交往的不成功有关。当人际关系和谐、融洽时,它会给人以愉快、充实、幸福、成功、欢乐,并能充分调动起人的积极性;而当人际关系紧张、失调时,它又会给人带来烦恼、痛苦、失望、忧伤和阴影。在大学生心理咨询的实践中,人际交往常常在大学生来访者的问题中占第一位。大学生的一些其他心理问题也直接或间接地与人际关系不适有关。比如,有的大学生孤独、空虚、抑郁、自卑,甚至产生自杀的念头,是因为没有与宿舍同学处理好关系而遭孤立所致;部分大学生情绪低落,注意力不集中,学习成绩明显下降,原因之一是因为令人烦恼的人际关系造成的;有的大学生不愿参加集体活动,其真实原因可能是他感到自己缺乏影响力,或者是社交经验缺乏,或者是出于对集体中某些人不满的缘故;有的大学生对别人不信任,认为周围的人都在议论他,说他的坏话,其原因可能是与同学发生了矛盾造成的;有的大学生失恋是因为不懂得异性交往的尺度,等等。人际交往不当会给大学生带来不良的心境,有的影响彼此的关系,有的甚至影响到学业的完成。
三、大学生的人际交往
(一)大学生人际关系的分类
按照交往的范围可分为三类即个体与个体之间,如同学关系、朋友关系、师生关系和亲子关系;个体与群体之间的关系,个体与家庭、学生与班级之间的关系;群体与群体之间的关系,如班级与班级之间。
如果按照社会学的分类,人际关系则分为血缘关系、地缘关系与业缘关系。
血缘关系指父母与子女的关系,兄弟姐妹之间的关系及由此衍生出的亲戚关系。
地缘关系指居住在共同的地区而产生的人际关系,如同乡关系、邻里关系等,这种关系因共同的乡土观念、相似生活方式、相同的语言文化带来更多的心理相容性,特别是大学新生初次离家求学,老乡在一定程度上起着心理稳定剂的作用,非正式群体中的老乡始终活跃于校园。
业缘关系是指共同的事业、爱好而结成的关系如师生关系、师徒关系等。大学里的师生关系也有别于中学,师生关系以平等的身份,以学术为纽带而建立的看似疏淡实则志同道合。
大学生人际关系的主要类型是师生关系和同学关系,其中,同学关系比较频繁的场合有三个方面:即班级内的同学关系、宿舍关系与老乡、社团等关系。班级同学交往以学习与班级活动为主;而宿舍同学关系以情感交往与生活交往为主,老乡关系以情感交往为主,社团关系以兴趣与工作交往为主。

第二节 人际交往的产生与发展

一、人际关系的发展过程
(1) 定向阶段。在人际交往中,人们对交往的对象具有很高的选择性。进入一个交往场合时,人们往往会选择性地注意某些人,而对另外一些人视而不见,或者知识礼貌性地打个招呼。对于注意到的对象,人们会进行初步的沟通,谈谈无关紧要的话题,这些活动,就是定向阶段的任务。在这个阶段,人们只有很表层的自我表露,例如谈谈自己的职业、工作、对最近发生的新闻事件的看法等等。
(2) 情感探索阶段。如果在定向阶段双方有好感,产生了继续交往的兴趣,那么就可能有进一步的自我表露,例如工作中的体验、感受等,并开始探索在哪些方面双方可以进行更深的交往。这是,双方有一定程度的情感卷入,但是还不会涉及私密性的领域。双方的交往还会受到角色规范、社会礼仪等方面的制约,比较正式。
(3) 情感交流阶段。如果在情感探索阶段双方能够谈得来,建立了基本的信任感,就可能发展到情感交流的阶段,彼此有比较深的情感卷入,谈论一些相对私人性的问题,例如相互诉说工作、生活中的烦恼,讨论家庭中的情况等。这时,双方的关系已经超越了正式规范的限制,比较放松,比较自由自在,如果有不同意见也能够坦率相告,没有多少拘束。
(4) 稳定交往阶段。情感交流如果能够在一段时间内顺利进行,人们就有可能进入更加密切的阶段,双方成为亲密朋友,可以分享各自的生活空间、情感、财物等,自我表露更深更广,相互关心也更多。一般来说,能够达到这种境界的关系相当少,这也就是人们常说的“人生得一知己,千古知音最难觅”。
还有一些研究讨论了关系退化的原因。综合起来,导致关系的亲密程度减弱的原因主要有:(1)空间上的分离,交往的一方迁徙到别的地方,虽然分离的双方可以通过书信、电话、电子邮件等形式保持联系,但是最现代的通讯工具也取代不了面对面交往;(2)新朋友代替了老朋友;(3)逐渐不喜欢对方行为上或人格上的某些特点,一方面,个人的喜好标准可能发生变化,另一方面,交往中可能发现对方的一些新的特点,而这些特点恰恰是另一方不喜欢的;(4)交换回报水平的变化,即一方没有按照另一方所期望的水平给予回报;(5)妒忌或批评;(6)对与第三方的关系不能容忍,在亲密关系中,这一点比较突出,因为亲密关系,尤其是异性之间的亲密关系往往有一定程度的排他性;(7)泄密,即将良人之间的秘密透露给其他的人;(8)对方需要时不主动帮忙;(9)没表现出信任、积极肯定、情感支持等行为;(10)一方的“喜好标准”发生了改变。
二、影响大学生人际关系的因素
人际吸引(International attraction)是人与人之间的相互接纳和喜欢。人为什么喜欢别人或为别人喜欢呢?心理学家阿伦森通过调查得出以下几点:一是信仰与利益与自己相同,二是有技术,有能力,有成就;三是具有令人愉快或崇敬的品质;四是自我悦纳。心理学家通过广泛研究后认为,人际吸引的条件主要是熟悉、吸引人的个人特征、相似与互补、喜欢与爱情等。
(一)熟悉
在日常生活中,人们更多地将喜欢的情感投向周围与自己有直接交往的对象,并在其中选择交往或合作的伙伴,自然而然地能够相互接触,彼此之间存在交往的可能性,这就成了人际吸引的前提条件。人际关系的由浅入深,也正是由相互接触与初步交往形成的。心理学研究结果表明,熟悉引起喜欢。熟悉本身就可以增加一个人对某种对象的喜欢。
大学生进入大学后,最初的人际关系都是从宿舍与老乡开始的,相比之下,由于安排在一个屋檐下,彼此的熟悉程度显然高于非本宿舍成员,大学生最好的朋友往往都在同一宿舍;而老乡由于地缘关系,在陌生环境会产生心理上的亲近感。
另外一点是熟悉对象的性质与喜欢。熟悉不是引起喜欢的唯一变量,但熟悉可以增加人们对积极和中性对象的喜欢程度。熟悉使人们更容易辨认事物,学习过程本身改变了人们辨认事物和对其进行分类的能力,这种改变使人变得更为积极。
(二)个人特征
1、才能
人对有能力的人的态度往往出人意料。表面上似乎在其他条件相等的情况下,一个人能力越高,越完善,就越能受到欢迎。研究结果表明,实际上在一个群体中最有能力,最能出好主意的人往往不是最受喜爱的人。在工作实践中,我们常常遇到这样的学生,因为他的出类拔萃反而失去了同学的喜欢与信任,这是因为,一方面每人都希望自己周围的人有才能,有一个令人愉快的人际关系圈,但如果别人的才能使人们可望而不可及,则会产生心理压力。这也有中国人所讲的“木秀于林,风必摧之”。显然,才能与被人喜欢的程度在一定范围内成正比,超出这个范围,可能会产生逃避或拒绝,任何一个人,都不愿意选择一个总是贬显自己无能和低劣的对象去喜欢。因此,一个才能出众但偶尔有点小错误的人在一定程度上比没有错误的人更受欢迎。
2、外貌的辐射作用
大量的研究表明,外貌魅力会引发明显的“辐射效应”,使人们对高魅力者的判断具有明显的倾向性。大学生组织的集体活动中,那些最先受到关注的学生总是在同等条件下具有外貌吸引力的人。但值得重视的是,人们对美貌的人的其他方面会给予积极评价,但如果人们感到有魅力的人在滥用自己的美貌时,反过来倾向于对其实施严厉制裁。
对于外貌美的标准,人们通常有大体一致的看法。但也存在文化差异、时代差异、个体差异与关系差异。
研究表明:外貌美的人,有很强的刻板印象。即“美就是好”,戴恩(K.Dion)及其同事在实验室向大学生被试出示三张外表吸引力不同的照片,并请他们对照片上的三个人在27项特质上打分,并预测未来的幸福程度。结果表明:大多数被试对外貌好的给予较高的评价与预测,人们一般觉得外貌好的人聪明、有趣、独立、会交际、能干等。
3、个性品质
此表为美国心理学家安德森1968年所做的一项调查中得出的。由此可见,排在序列最前面,受喜爱程度最高的6个个性品质中,包括真诚、诚实、理解、忠诚、真实、可信等都或多或少、间接或直接与真诚有关。而排在序列最后的受喜欢程度低的几个品质如说谎、装假、不诚实、不真实等都与真诚有关,真诚受人欢迎,虚伪令人讨厌。一个人要想赢得别人,与别人保持良好的交往,真诚是必须有的品质。因此,建立学生良好的人际关系,真诚是必不可少的。
        表6-1 影响人际关系的主要个性品质


最积极的品质

中间品质

最消极品质

真诚

固执

古怪

诚实

刻板

不友好

理解

大胆

敌意

忠诚

谨慎

饶舌

真实

易激动

自私

可信

文静

粗鲁

智慧

冲动

自负

可信赖

好斗

贪婪

有思想

腼腆

不真诚

体贴

易动情

不善良

热情

羞怯

不可信

善良

天真

恶毒

友好

不明朗

虚假

快乐

好动

令人讨厌

不自私

空想

不老实

幽默

追求物欲

冷酷

负责

反叛

邪恶

开朗

孤独

装假

信任

依赖别人

说谎

    
(三)相似与互补
相似有着重要的意义,在日常生活中,共同的态度、信仰、价值观与兴趣,共同的语言、种族、国籍、出生地;共同的文化、宗教背景;共同的教育水平、年龄、职业、社会阶层;乃至共同的遭遇、共同的疾病等都能在一定条件下,不同程度地增加人们的相互吸引。
与相似相联系的是互补。当交往双方的需要和满足途径正好成为互补关系时,双方之间的喜欢程度也会增加。大学生中,外向型性格的人喜欢与内倾性性格的人友好相处,相互欣赏;家庭经济条件优越的学生会欣赏那些克服困难求学的学生、依赖性强的人更愿意与独立性强的人交朋友等等。还有一种情况是,补偿作用(compensation)如一个看重成绩而自己成绩又不很理想的学生,更看重成绩优秀的学生。
从表面上看,相似与互补是矛盾的,但实际上,二者是协同的。建立在态度与价值观上一致性的相似与互补有着重要意义;在互补涉及人际吸引中关键因素和社会角色相互对应时,互补比相似更重要。
为什么相似导致吸引呢?至少有三方面的原因:
第一,人们愿意与自己相似的人交往,即物以类聚,人以群分。相似使人们更加相互理解,有共同语言。大学新生中的老乡之间的亲近感,相同家庭背景学生多一些共同语言。
第二,相似的人可以为我们的信仰和态度提供支持。使我们感到自己不是孤立的而是有社会支持的。相似者为我们提供了社会证实的作用。在大学,共同的兴趣爱好往往成为学生交往的重要因素,而志同道合更容易成为知己;相反,对于那些在重要问题上与我们意见不合的人,我们可能会对其人格做出负面推断。
第三,人们以为与自己相似的人会喜欢自己。因为人们倾向于喜欢与自己相似的人,因此想当然认为人同此心,心同此理,觉得他们也会喜欢自己,这样形成了良性循环。
三、人际交往的理论
(一)社会交换理论
在社会交换理论(social exchange theory)看来,人际交往是一个社会交换的过程,人们之间的所有活动都是交换,是一种准经济交易:当你与他人交往时,你希望获取一定的利益,作为回报,也准备给予他人某种东西,他人也是如此。这种理论假定交换中的个体都是自利的(self-interested):人们试图使自己的收益最大化,并使自己的成本最小化,从而确保交换结果是一个正的净收益。在这里,交换的东西是非常广泛的,可以是物质的,也可以是“社会”性的,包括信息、金钱、地位、情感、和物品等。
交换关系中的每个个体都会评估自己和他人在贡献和收益两方面的相对大小。如果他们觉得自己的投入获得了大致相等的回报,他们就会认为这种社会关系是公平的。有学者指出,公平性的关系是比较稳定和愉快的关系,当关系中存在不公平时,双方都有可能产生不舒服,产生恢复公平的动机。一些学者还讨论了权利对于交换结果的公平性的影响,他们认为,在其他条件相同条件下,权力较大的人在社会交换中收益更多。需要注意的是,在实际生活中,人际交往是在特定的社会交换结构中展开的,关系的发展必然受到这种结构的制约。
(二)自我表露理论
广义地来说,社会交换过程也包含情感的交流,而情感交流是与自我表露分不开的。所谓自我表露就是我们常说的“敞开心扉”,即把有关自我的信息、自己内心的思想和情感暴露给对方。良好的人际关系是在交往双方的自我表露逐渐增加的过程中发展起来的。
自我表露(self-disclosure)可以增加他人对你的喜欢。自我表露本身具有很强的象征性,它给对方一个强有力的信号:你对他(她)相当信任,愿意有进一步的交往。而且,对他人的自我表露可以引发他人做自我表露,由此可以增进相互理解,相互信任。Briggs认为:自我表露对他人的益处包括:
一是他们知道彼此相似与不同点在何处,还能了解相似与不同的程度;二是准确地向他人表露自我,是健康人格的体现;三是自我表露增强了自我觉察的能力;四是分享体验帮助个体发现这不是他们唯一存在的问题;五是自我表露可以从他人获得反馈减少不必要的行为。
当然,自我表露也必须注意分寸,过分的表露会让人不舒服。一般来说,表露的范围和深度是随着关系的发展而逐步增加的,对于不同的关系对象,在不同的发展阶段,自我表露的广度和深度明显不同。在非常亲密的朋友中,自我表露往往十分深入,达到所谓无话不说的地步。但是,需要主要的是,无论关系多么亲密,人们都可能存在不愿意暴露的领域,这就是所谓的“隐私”问题。前几年,隐私曾经成为中国社会的一个热门话题,不少人对它还有一些误解与偏见,需要加以澄清。Briggs(2001)也认为:自我表露也存在风险,主要包括:最实质的风险包括来自不同目标人的攻击、嘲笑、拒绝与不关心等;个人表露可能会受到听者的伤害;不适当的自我表露,可能会引起他人的退缩或拒绝,对不适宜的人或在不适当的时间过分表露的人,被认为是社会化不良的标志。
在人际交往中,个人往往将部分隐私袒露给自己信任的亲友。除了隐私需要,人还有沟通的需求,需要向“知己”说一些知心话。亲密关系本身也要求人们坦诚相待。但是,这并不意味着关系亲密的人之间就不应该有任何隐私。只有隐私需求和沟通需求之间保持适度的平衡,亲密关系才能正常发展。
(三)交往分析理论(PAC)理论
交往分析理论又叫PAC理论,最初是由心理学家伯恩(Berne,T.A)提出的。他认为,每个人的个性中都包括3种成分,就好像一个人身上的3个小我:父母、成人与孩童。
父母(Parent,简称P)身份以权威和优越感为标志。通常表现为统治人、训斥人等权威式的作风。这种状态学自父母与其他权威人物。当一个人的人格结构中P成分占优势时,他的行为表现为:凭主观印象办事,独断专行,滥用权威。这种人讲起话来总是:“你应该……”、“你不能……”、“你必须……”。
成人(Adult,简称A)身份表现了客观与理智。其行为表现为:待人接物冷静、慎思明断、对自己负责、对他人尊重。其语言特征:“我个人认为……”、“我的想法是……”。
孩童(Child,简称C)身份像婴儿的冲动,表现为服从和任人摆布,喜怒无常,感情用事,一会儿天真可爱,一会儿乱发脾气,让人讨厌。他的表现都是即兴的、不负责任、追求享乐、玩世不恭、遇事无主见,逃避退缩,自我中心,不管他人。这种人讲起话来总是“我是……”、“我想……”、“我不知道……”、“我不管……”等等。
在P、A、C三种成分中,P、C具有盲目性、被动性与两面性。而A具有自觉性、客观性与探索性,致力于弄清事物真相、事物间的关系与变化规律,能够站在别人的角度审视自己,具有反省能力。根据PAC理论,不同的心态可以构成不同的交往组合。当交往双方的相互作用构成一种平行关系时,交往就是可持续的,对话可无限制地继续下去。这种交往有6种具体形式:P-P、A-A、C-C、C-P、A-P、C-A。在这6种交往形式中,P-P双方都自以为是,这不顺眼,那也不好,双方谈得很投机,但都在指责别人。这样的两个人,一直在一起交往,久而久之,会互相助长偏激苛求的性格。C-C交往则有些同流合污的味道,两人一拍即合,但都不负责任。C-P、A-P、C-A,均属于互补型的交往,我期望对方的,刚好是对方回应的。这种交往因为互补,所以能够持续,但却潜藏着不平等与依赖,长期以往,也不利于交往双方的发展。只有A-A交往是最健康的,大家都本着负责与尊重的原则,力图合情合理地解决问题,因此,A-A交往是最成功的。

第三节 保持良好人际关系的原则与途径

每个成长中的大学生,都希望自己生活在良好的人际关系气氛中,如何提高个人的人际魅力,保持良好的人际关系状态,这是每个大学生值得思考的问题。调查结果也表明,那些对大学生活感到成就度低的学生,其列在第一位的是人际关系的不适。每一个在校大学生,应从人品性格、能力、学识、体态、交际手段与社会经验等方面锻炼自己,使自己能够适应大学生活及今后的社会发展。
一、健康交往心理的基本原则
(一)交互原则
从心理学上讲,每个人都是天生的自我中心者,个体都希望别人能承认自己的价值,支持自己,接纳自己,喜欢自己。由于这种寻求自我价值被确认和情绪安全感的倾向,在社会交往中,更重视自己的自我表现,注意吸引别人的注意,希望别人能接纳自己,喜欢自己。阿伦森的研究表明,人际关系的基础是人与人之间的相互重视、相互支持,对于真心接纳我们,喜欢我们的人,我们也更愿意接纳对方,愿意同他们交往并建立和维持关系。
福阿夫妇(1975年)研究表明,任何人都有着保护自己心理平衡的稳定倾向,都要求自身同他人的关系保持某种适当性、合理性,并依此对自己与他人的行为得以解释。这样,当别人对我们表示出友好,表示接纳和支持时,我们也感到应该对别人报以相应的友好,这种“应该”的意识会使我们产生一种心理压力,接纳别人,否则我们的行为就显得不合理。与此同时,如果我们的友好的行动别人接纳后,我们也希望别人做出相应的回答;如果别人的行动偏离了我们的期望,我们会认为别人不通情理,从而产生一种不愉快的情绪体验,对对方产生心理排斥。同样,对于排斥、拒绝我们的人,其排斥与拒绝对我们是一种否定,因此我们必须报之以排斥与否定才是合理的、适当的,否则难以达到心理平衡。可见,我国古人所讲的“爱人者,人恒爱之”,“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是着有其心理学基础的。包括互利原则,互利是指交往双方在满足对方需要的同时,又得到对方的报答,双方的交往关系就能继续发展。如果一方只索取不给予,交往就会中断。互利性越高,交往双方关系就稳定、密切;互利性越低,交往的双方关系就疏远。人际间的互利包括物质和精神两方面。 
(二)功利原则
心理学家霍曼斯(1961)提出,人与人之间的交往本质上是一个社会交换过程,人们希望交换对自己来说是值得的,希望在交换过程中至少等于失,不值得交换是没有理由去实施的,不值得交互的关系也没有理由维持,所以人们的一切交往行动及一切人际关系的建立与维持都是根据一定的价值观进行选择的结果。对于那些对自己来说值得的,或得大于失的人际关系,人们倾向于建立和保持;对自己来说不值得,或失大于得的,人们就倾向于逃避、疏远或终止。
我国心理学家研究发现,随着人们的价值观倾向不同,人际交往中存在着不同的社会交换机制。对重内在情感价值的人而言,他们在人际交往中个人情感卷入更多,因而有明显的重情谊、轻物质的倾向,与别人的交换倾向于增值交换过程。他们在人际交往中感到欠别人的情份,因此在回报时,往往也超出别人的期望,这种过程的循环往复,就导致了卷入交往双方都感到得大于失。与此同时,对重外在物质利益的人而言,他们在人际交往中重物质利益意识多于个人情感的卷入,因此倾向于用物质来衡量自己的得失,在人际交往中处于减值交换。
(三)自我价值保护
自我价值保护(Self-value)指个人对自身价值的意识与评判。每一个人为了保持自我价值的确立,在心理活动的各个方面都会有一种防止自我价值遭到否定的自我支持倾向。
人在任何时期的自我价值感,都是既有的一切自我支持信息的总和。自我价值支持的变化无非来自两方面,一是符合人们意愿,自我支持力量的增加,另一方面,与人们的期望相反,使人们面临自我价值威胁,因而必须进行自我价值保护的消极变化,即自我价值支持力量的失去或自我面临新的攻击。
特别是当我们面临肯定的人转向否定时,我们面临两种选择:一是承认别人转变的合理性,否定我们自己,贬低自我价值;二是进行自我价值保护,尽可能维护自我价值的不变,降低所失去的自我价值对自己的重要性。许多研究表明,自我价值的否定是非常痛苦的,因此当面临自我价值威胁时的优先反应不是否定自身,而是尽可能保护自己。为此,必须遵循尊重、理解、宽容、真诚、信用等原则。
(四)尊重原则
李想和王玲是一对无话不说的好朋友,但最近她们之间发生了点小磨擦,双方互相指责,而且一发不可收拾。事情是这样的:下午课外活动时,李想把手机放在书包里,王玲没手机,正好她有事要打电话回去。她认为自己和李想是好朋友,没跟她说,就自己拿了她的手机打电话,打完就把手机放进李想的抽屉里。李想回来,发现有人动了她的手机,很生气,就大嚷一声:“谁用了我的手机?无聊。”王玲一听,有些不舒服,忙说:“是我呢!不就打个电话吗!”“你怎么不说一声?”“我们不是好朋友吗?”“好朋友怎么了!”“不就打个电话吗!”幸好班主任老师过来,问清楚情况,相互劝说几句,总算平息下来。但她们心里却总有些疙瘩。
尊重包括自尊和尊重他人两个方面。自尊就是在各种场合自重自爱,维护自己的人格;尊重他人就是重视他人的人格、习惯与价值,尤其是隐私的尊重。尽管由于主、客观因素的影响,人与人在气质、性格、能力、知识等方面存在差异,但在人格是平等的。只有尊重他人才能得到他人的尊重。
俄国大作家屠格涅夫有一天走在街上,一个年迈体弱的乞丐向他伸出发抖的双手,大作家找遍所有的衣袋,分文没有,感到惶恐不安,只好上前握住乞丐那双脏手,深情地说道:“对不起,兄弟,我什么也没有,兄弟!”哪知,大作家这一声声“兄弟”,却超过于钱币的作用,立刻使老乞丐为之动容,汨眼盈盈地说:“哪儿的话,这已经很感恩了,这也是恩惠啊!”无论什么人,无论地位高低,渴求得到尊重的心情是一样的。
(五)真诚原则
真诚待人是人际交往中最有价值、最重要的原则。以诚待人是人际交往得以延续和深化的保证。美国一位心理学家曾列出555个描写人品的形容词,让大学生说出最喜欢哪些、最不喜欢哪些,结果学生评价最高的品质是:真诚。在8个评价最高的形容词中,有6个和真诚有关,即真诚、诚实、忠诚、真实、信赖和可靠。而评价最低的品质中,虚伪居首位。古人说:“以诚感人者,人亦诚而应。”在交往中,只有彼此抱着心减意善的动机和态度,能相互理解、接纳、信任,感情上引起共鸣,使交往关系巩固和发展。那种“逢人只说三分话,未可全抛一片心”的交往信条,侵蚀着健康的交往关系。
(六)宽容原则
阿拉伯著名作家阿里,有一次和吉伯、马沙两位朋友去旅行。三人行经一处山谷时,马沙失足滑落,幸而被吉伯拼命拉住。马沙于是在附近的大石头上刻下了:“某年某月某日吉伯救了马沙一命。”三人继续前行,来到一处河边,吉伯与马沙为一件小事吵了起来,吉伯一气之下打了马沙一耳光,马沙跑到沙滩上写下:“某年某月某日,吉伯打了马沙一耳光。”他们旅行回家后,阿里好奇地问马沙,为什么吉伯救他的事刻在石块上,而吉伯打他的事写在沙滩上。马沙回答:“我永远感激吉伯救我,至于他打我的事,我会随着沙滩上字迹的消失而忘得一千二净。”
宽容表现在对非原则问题不斤斤计较,能够以德报怨。在人际交往中难免会遇到一些不愉快的人和事,要学会宽容,学会克制和忍耐。苏轼说得好:“匹夫见辱,拔剑而起,挺身而出,此不足为大勇也。天下有大勇者,猝然临之而不惊,无故加之而不怒,此其所挟持者甚大,而其志甚远也。”大学生在人际交往中心胸要宽,姿态要高,气量要大,遇事要权衡利弊,切不可事事斤斤计较、苛求他人、固执己见,要尽量团结那些与自己有分歧见解的人,营造宽松的交际环境。“学会原谅别人是美德,学会宽容别人是高尚。”有了这样的心境,就会有良好的人际关系,就会使每一天都快乐。
(七)理解原则   
“金玉易得,知己难寻”。所谓知己,即是能够理解和关心自己的人。相互理解是人际沟通、促进交往的条件。理解不等于知道和了解。就人际交往而言,你不仅要细心了解他人的处境、心情、特性、好恶、需求等等,还要根据彼此的情况,主动调整或约束自己的行为,尽量给他人以关心、帮助和方便,多为他人着想,处处体恤别人,自己不爱听的话别送给人,自己反感的行为别强加于人。古人说:“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当你在交往中,善解人意,处处理解和关心他人时,相信别人也不会亏待你。请看故事两则:
在哈默成为石油大王之前,他曾一度是个不幸的逃难者。有一年冬天,年轻的哈默随一群同伴流亡到美国南加州一个名叫沃尔逊的小镇上。在那里,他认识了善良的镇长杰克逊。那天,冬雨霏霏,镇长门前花圃旁的小路成了一片泥淖。于是行人就从花圃里芽过,弄得花圃里一片狼藉。哈默也替镇长痛惜,便不顾寒冷,一个人站在雨中守护花圃,让行人从泥淖中穿行。这时出去半天的镇长笑盈盈地挑着一担炉渣铺在泥淖中。结果,再也没人从花圃里穿过了。最后镇长意味深长地对哈默说:“你看,关爱别人就是关爱自己,有什么不好?”哈默从中获得启发,以之作为自己的经营之道,一步步走向成功。
那是一个漆黑的夜晚,没有月亮,也没有星星、,我因为有急事要去一个住在郊区的同事家,为赶时间便抄近路走入了一条偏僻的小巷。我心里害怕得咚咚直响,真后悔不该走这条路,可是事已至此,只得硬着头皮往前走。走着走着,突然,我发现前面有一处光亮,似乎是一个人提着一个灯笼在走。我急步赶了上去,正想打招呼,却发现他是一个盲人,一手拿着一根竹竿小心翼翼地探路,一争提着一只灯笼。我纳闷了,忍不住问他:“您自己看不见,为什么还要提个灯笼走路?”盲人缓缓地答道:“这个问题不止一个人问我了,其实道理很简单,我提灯笼并不是为自己照路,而是让别人容易看到我,不会误撞到我,这样就可以保护自己的安全,而且,这么多年来,由于我的灯笼为别人带来光亮,为别人引路,人们也常常热情地搀扶我,引领我走过一个又一个沟坎,使我免去许多危险。你看,我这不是既帮助了别人,也帮助了自己吗?所以,每到晚上出门,我总是提着一盏灯笼。”盲人说完,继续吧嗒吧嗒往前走。
(八)信用原则
人际交往要讲究一个“信”字。信用有两层含义:一是言必信,即说真话,不说假话。如果一个人满嘴胡言,尽说假话骗人,到头来连真话都不能使人相信了。二是行必果,即说到做到,遵守诺言,实践诺言。如果一个人到处许愿而不去做,必然会引起人们的反感和唾弃。无信不立。“言而无信非君子”。要取信于人,首先要守信,即言行一致,说到做到。其次要信任,不仅要信任别人,而且要争取赢得别人的信任。第三不要轻易许诺,即不说大话,不做毫无把握的许诺。第四要诚实,即自己能办到的事一定要答应别人去办,办不到的事要讲清楚,以赢得对方的理解。第五要自信,即要有一种自信心,相信自己能行,给人以信赖感和安全感。
 二、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的途径
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是一个人事业成功的基础,左右逢源,游刃有余,需要一颗宽容的心,需要真诚,需要积极交往的主动性,塑造很好的个人形象,善用各种交际手段,克服社会知觉中的偏见。
(一)克服社会知觉中的偏差
1. 首因效应与近因效应
我们通常所说的印象实际上指第一印象(First impression)或最初印象(primary effect),在社会心理学中,由于第一印象的形成是最初获得的信息比后来获得的信息影响更大的现象,因而也被称为首因效应(primary effect)。与首因效应相比,在总的印象形成上,新近获得的信息比原来获得的信息影响更大的现象,被称为近因效应(recent effect)或称为最近效应。
第一印象一经建立,它对于后来获得信息的理解和组织有着强烈的定向作用。由于人的认知平衡和心理平衡的作用,人们必须使后来获得信息的意义与已经建立起来的观念保持一致。如一位大学生刚入大学出色的自我介绍在同学的头脑中留下强有力的第一印象,即使以后他的表现不如以前,学生认为不是能力问题,而是不够尽力;相反,有的同学在寻求职业时留下很不称职的第一印象,那么要转变需要很多长时间。
最初获得的信息及由此信息形成的第一印象在总的印象形成过程中作用更大,因为我们在最初接触陌生人的时候,注意的投入完全而充分,此时印象最为鲜明、强烈,而后继信息的输入,我们的注意会游离,从而使其对我们的影响在下降。人们已习惯于用先入为主的最初印象轨道解释一些心理问题。
近因效应不如首因效应突出,它的产生往往是由于在形成印象过程中不断有足够引人注意的新信息提供,或者是原来的印象已经随时间推移而淡忘。近因效应还与个性有关,一个心理上开放、灵活的人倾向于产生近因效应,而一个高度一致、稳定倾向的人,他的自我一致和自我肯定会产生首因效应。
建立良好第一印象的方法是善于表现自己,给别人留下良好、深刻的印象。社会心理学家艾根1977年根据研究得出同陌生人相遇时,按照SOLER模式表现自己,可以明显地增加别人对我们的接纳性。
S表示坐或站要面对别人;
0表示姿势要自然放开
L表示身体微微前倾
E表示目光接触
R表示放松
从描述中我们可以得出“我很尊重你,对你很有兴趣,我内心是接纳你的,请随便。” 轻松良好的第一印象。
卡内基在其名著《怎样赢得朋友,怎样影响别人》一书中,总结了给人留下良好第一印象的六条途径即真诚地对别人感兴趣,微笑,多提别人的名字,做一个耐心的听者,鼓励别人谈自己,谈符合别人兴趣的话题,以真诚的方式让别人感到自己很重要。
2. 晕轮效应
人们将从已知的特征推知其他特征的普遍倾向概化为晕轮效应。其正面效应是通过某一方面建立有关别人的印象,最迅速、最经济,帮助人们尽快适应多变的外部世界;其消极的一面在于以偏概全,使人们对别人的印象与本来面目相去甚远。人们习惯于按照自己对一个人的一种品质的存在推断出他还具有一些品质是一种普遍的倾向,如知道某人是正直的,则容易把这人想象成刚直不阿、真诚可信、办事认真、可信赖等等甚至爱屋及乌。外表的吸引力有着明显的晕轮效应(halo effect),当一个人的外表充满魅力时,其与外表无关的特征,也会得到更好的评价。
晕轮效应既是快速认识他人的一种策略、方式,但有时却可能会产生有害的结果。
3.刻板效应
有些人习惯于机械地将交往对象归于某一类人,不管他是否表现出该类人的特征,都认为他是该类人的代表,而总是将对该类人的评价强加于他,从而影响正确认知,特别是当这类评价带有偏见时,会损害人际关系。如有的大学生认为南方人小气、自私;家庭社会地位高的学生傲气、不好相处等,这种刻板印象容易形成先入为主的定势效应,妨碍大学生正常人际关系的形成。
刻板印象的形成途径主要有两类:亲身经验和社会学习。当人们第一次与一个群体接触时,他们与其成员的互动就成了刻板印象形成的基础。一个群体中特殊的成员对刻板印象的形成有着重要作用;一个群体的行为对我们的知觉起着很大作用,群体的社会角色往往限制了我们所看到的行为,即一个群体所承担的社会角色,所要完成的工作往往决定了他们如何做。刻板印象还从父母、老师、同学、书本及大众媒体习得而来,如西方影视作品中仆人都是黑人形成的刻板印象便是明显的例证。
刻板印象的好处是能快速地了解一个陌生或不太熟悉的人或群体的特征,但刻板印象也有其弊端:一是它夸大了群体内成员间的相似性,从而对个体的知觉产生先入为主、以偏概全的偏差;二是夸大了群体间的差异性,容易产生偏见与歧视。
4.定势效应
定势效应是指人们头脑中存在的某种固定化的意识,影响着人们对人和事物的认知和评价。当我们与他人接触时,常常会不自觉地产生一种有准备的心理状态,作一种固定了的观念或倾向进行评判。如成语的“邻人偷斧”是定势效应的例子。再如大学里对学生的评价:好学生与差学生,这些评价往往是单纯的学业成绩的评价而非对学生全面的评价。同样,我们对陌生人人际交往的开始,往往要借助于定势效应,将我们准备的心理状态用于对待人与事上。
5.投射效应
人际关系中的投射效应,即“以小人之心,度君子之腹”,指与人交往时把自己具有的某些不讨人喜欢、不为人接受的观念、性格、态度或欲望转移到别人身上,认为别人也是如此,以掩盖自己不受人欢迎的特征。如自私的人总认为别人也很自私,而那些慷慨大方的人认为别人对自己也应不小气。由于投射作用的影响,人际交往中很容易产生误解。
(二)塑造良好的个人形象,增进个人魅力
社会交往中,个体的知识水平与涵养直接影响着交往的效果,良好的个人形象应从点滴开始,从善如流,“勿以善小而不为,勿以恶小而为之”,优化个人的社交形象。
1.提高心理素质。人与人之间的交往,是思想、能力、知识及心理的整体作用,哪一方面的欠缺都会影响人际关系的质量。有的学生在人际交往中存在着社交恐惧、胆怯、羞怯、自卑、冷漠、孤独、封闭、猜疑、自傲、嫉妒等不良心理,这些都不易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因此,大学生应加强自我训练,提高自身的心理素质,以积极的态度进行交往。
2.提高自身的人际魅力。应该说,每个个体都有其内在的人际魅力,人际魅力是一个人综合素质的社交生活中的体现,这就要求在校的大学生丰富自己的内心世界,从仪表到谈吐,从形象到学识,多方位提高自己。心理学研究表明,初次交往中,良好的社交形象会给对方留下深刻的印象,而随着交往的深入,学识更占主导地位。特别是大学生的个性培养,拓展自己的内涵。
(三)善用交际技巧
1.换位思考。这对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很重要。如我们经常用,如果我在他的位置上,我会怎样处理?经常站在对方的角度去理解和处理问题,一切就会变得简单多了。 一般而言,善于交往的人,往往善于发现他人的价值,懂得尊重他人,愿意信任他人,对人宽容,能容忍他人有不同的观点和行为,不斤斤计较他人的过失,在可能的范围内帮助他人而不是指责他人。他懂得“你要别人怎样对待你,你就得怎样对待别人”;懂得“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懂得“得到朋友的最好办法是使自己成为别人的朋友”;懂得别人是别人而不是自己,因而不能强求,与朋友相处时应存大同,求小异。
2.善用赞扬和批评。心理学家认为,赞扬能释放一个人身上的能量,调动人的积极性。“赞扬能使羸弱的身体变得强壮,能给恐怖的内心以平静与依赖,能让受伤的神经得到休息和力量,能给身处逆境的人以务求成功的决心”。有报载,一位欧洲妇女出门旅行,她学会了用数国语言讲“谢谢你”、“你真好”、“你真是太棒了!”等,所到之处,都受到热情接待。真心真意,适时适度地表示你对别人的赞扬,赞扬要对人也对事,能够增进彼此的吸引力。
要善于落落大方地说谢谢。我们经常认为特别亲近的人不需要说谢,太小的事不需要说谢,我们在生活中不太愿意直接表达我们的感谢,而是愿意记在心中。事实上,真诚的发自内心的感谢闪烁着人性的光辉。
与赞扬相对的是批评。一般情况下,应多作赞扬,少用批评,批评是负性刺激。通常只有当用意善良、符合事实、方法得当时,才有可能产生积极的效果,才能促进对方的进步。批评时应注意场合与环境,应对事不对人,不能对一个人产生全盘否定,这样会挫伤对方的积极性与自尊心,应就现在的一件事而不是将以前的事重新翻出来,措词与态度应是友好的、真诚的。
3.主动交往。对一个风华正茂的大学生来说,都需要有丰富的人际关系世界,并在这个世界上帮助与被帮助、同情与被同情、爱与被爱、共享欢乐与承受痛苦。在社会交往中,那些主动始发着交往活动,主动去接纳别人的人,在人际关系上较为自信,主动交往的稀少源于两方面的原因。一是缺乏自信,担心遭到拒绝,担心别人不会像自己期望的那样理解、应答,从而使自己处于窘迫的局面,伤害了自己的自尊。事实上,问题远没有我们想象的那么严重,因为人际关系中,双方都需要适应,需要人际关系支持陌生情境。二是人们在人际关系方面有许多误解,如先同别人打招呼,在别人看来低人一等,“那些善于交往的人左右逢源,都有些世故,有些圆滑”,“我如此麻烦别人,别人会认为我无能,会讨厌我”等等。大学生的主动交往也很重要,特别是当面临人际危机时,主动解释,消除误解,重新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非常重要。
4.移情。人际关系的本质是人与人之间情感的联系与沟通,情感的沟通越充分,双方共同拥有的心理领域就越大,人际关系就越亲密。移情不是同情,而是交往双方内心情感的共通与同一。人是经验主义者,对别人理解高度依赖于自己的直接经验,因此,自我经验的丰富,是理解与移情的必要前提。
5、帮助别人。心理学家们发现,以帮助与相互帮助开端的人际关系,不仅良好的第一印象容易确立,而且人与人之间的心理距离可以迅速缩短,使良好的人际关系迅速建立起来。日常生活中的患难之交正说明这点。所谓“雪中送炭”的心理效应,锦上添花就很重要。
(四)人际冲突的建设性处理
每个人都希望生活能充满阳光,都希望友谊能天长地久,都希望人情能温馨美好,但生活总是现实的,人与人之间的冲突是在所难免的。如何避免人际冲突的发生及人际关系的破裂,则需要认清人际冲突或分歧的本质,并学会建设性地处理分歧或冲突,可以有效地减少人际关系恶化和破裂的发生。     
 1、改善对冲突的不合理信念
人际交往中,人际冲突是一种常见的现象,对冲突的看法和观念可以概括为三类,一类认为冲突具有暴力性、破坏性和不合理性,是应当避免和消除的;第二类认为冲突的发生是自然而无法避免的,应该接受和处理。第三类认为冲突具有解决问题的正向功能,必要时可以引进。个体对这三类观念持有程度的不同,构成了个体的冲突观。
 在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中,应引导大学生认识自己对冲突所持有的基本看法,客观的分析其中所包含的不合理的绝对化成分,在此基础上,创设具体的情境和活动,使大学生形成建设性的冲突观,例如:冲突可以让我们以新的角度来思考问题,带给我们新的信息,促使问题得到解决;小的冲突往往可以避免累积成为大问题,解决既有的紧张;冲突能激发创造力,带来活力;冲突表示双方的关系需要变化,而冲突使改变成为可能;恰当的处理冲突,会导致人际关系的改善。
我们必须懂得,由于每个人有其不同于任何其他人的经历,有自己独特的情感、理解和利益背景,因此,人与人之间出现不一致或冲突是不可避免的。无论什么样的关系,也无论交往的双方关系有多么深刻、情感有多么融洽,都可能出现冲突。因此,我们在同任何人交往的过程中,都应对可能出现的冲突有所准备。
 2、理解自我对人际关系特定的情感需要,降低对人际冲突的情绪敏感性
预计冲突是正确了解冲突,并建设性地处理冲突,避免在冲突中付出不必要的更大代价的最有效途径。一般情况下,如果一个人在毫无准备的情况下被直接卷入冲突,那么在整个冲突过程中仍然保持冷静的理性是十分困难的。人是情绪化的动物,在人过于激动人心时候,思维会受到明显的干扰,很难保持对事情的正确判断。在激情之中作出对人际关系有害乃至犯罪行为的事是经常性的。
在实际生活中,更多的人际冲突都是可以避免的。学会用移情的方式去体验别人为什么会像他所想的那样言行,可以有效地帮助我们正确理解别人,避免判断的错误,也可以防止发生不恰当的体验和行为。对于已经发生了的冲突,如果处理得当,就事论事,往往不会给人际关系带来太大危害。心理学家经过研究,提出了解决冲突的有效步骤。实践证明,这些步骤可以有效地帮助人们控制和消除冲突。这些步骤的具体内容是:
        第一,相信一切冲突都可以理性而建设性地获得解决;
        第二,客观地了解冲突的原因;
        第三,具体地描述冲突;
        第四,向别人核对自己有关冲突的观念是否客观;
        第五,提出可能的解决冲突的办法;
        第六,对提出的办法逐一进行评价,筛选出最佳的解决途径,最佳方法必须对双方都最有益;
        第七,尝试使用选择出的最佳方法;
        第八,评估实现最佳方案的实际效应,并按照给双方带来最大利益和有利于良好人际关系维持的原则给予修正。
3、面对冲突“三感法”
冲突发生时,深呼吸三次后,说出你的“感觉”、“感受”、“发觉”。既尊重了对方意见,又坚持了自己的原则。可以通过练习获得更深的感悟。如首先,要求不弯曲膝盖,将身子直跳起来;然后,可以弯曲膝盖,将身体跳起来,发现跳得更高。说明事缓则圆。

 课外阅读:
专栏一:求人的诀窍
一是求人要选准时机。心绪不宁、情绪低落常常使人将内心世界关闭起来,将交际触角缩回,使接纳别人求助的兴趣减弱;沉浸在某项工作或某种娱乐中的时候,人们也不希望来自外界的打扰。所以当处于以上情景时,请你望而却步,等他相对悠闲或心情 愉快时再伸出你的求援之手。    
二是求人时不要趾高气扬。帮助弱者和礼尚往来是大家较为普遍的心理。通过帮助别人,一方面可以得到一种自我满足和自我实现;另一方面也联络了感情,奠定了投桃报李的基础。但求人时,不可居高临下地要求别人给你提供帮助,那样会使对方自尊心受到伤害,产生逆反心理。即使别人答应了你的要求,也不会是十分情愿的。
三是求人时不要漫不经心,  目光四顾。你也许有这样的体会,  当别人向你求助的时候,假若对方心不在焉地四处浏览或中断请求接上他人的话题,你心中会产生一种消极甚至厌恶的情堵。而如果对方是微笑地看着你并恳切连贯地把事情说完,即使求你的事力所不能及,你大概也不会一口拒绝对方的请求,而是尽力相助或想方设法求人相助,因为你从求助者那里获得了信任和尊重。
四是求人时不要忘记说“谢谢”和“没关系”。求人帮助的结果一般有两种:或是达到目的高兴而去,或是要求不能实现失望而归。当你如愿以偿时,请不要忘记说声“谢谢”。由于种种原因,若你的求助没达到目的,也应说声“没关系”。求助失败大多是因为对方心有余而力不足所致,所以求助一方说声“没关系”,可以减轻对方囚没能帮助你 而产生的内疚心理,使其得到宽慰。
专栏二:敢于说“不”
1.以和蔼的态度拒绝
不要在他人开口要求时即予以断然拒绝,这是非常不礼貌的,也是没有修养的表现,不要让拒绝成为一种机械性的反应。对他人的请求迅速采取反驳的态度,或流露出不快的神色或坚持完全不妥协的态度,或忽略、藐视对方,都是不妥当的。必须以和蔼的面貌和态度待之,抱着使对方产生好感的态度,诚恳地应对。     
2.应明确地说出事实
拒绝的态度虽应温和,但是还应明白地告诉对方事实。模棱两可的说法使对方怀有希望,易引起误会。本来难以启齿的事,“直来直去”、“开诚布公”才是最好的办法。
3.不要伤害对方的自尊心
先要称赞对方优点,然后再慢慢地说出他的缺点来,这种办法是非常有效的。因为人是“有感情的动物”,莫要在充满着偏见的自尊心驱使下来行动。因此,  当你与人交往时,千万不要忘记这一原则。
对你有恩的人,来求你做事,的确是难以拒绝的。不过,只要你能表示尊重对方立场,率直地讲出自己的难处,相信对方也是会谅解的。
4.用友情来说服对方    ’
这个办法是:用真心诚意的态度、言词,去说服、打动对方。为了达到这一目的,须运用以下三项原则:
第一,要让对方赞同自己的意见,必须先让对方确认自己是他的忠实友人。
第二,不要强迫对方接受自己的意见,必须以温和的方式,循序渐进,否则会使对方内心产生抗拒,更加不予妥协。
第三,要让对方感觉到你是最关心他的人,否则,他是不会轻易认同你的看法和见解的。
5.给对方留一个退路
有些人喜欢自以为是,坚持自己的意见,  总以为只有自己的想法是最高明的。  当你遇到这种人,并想拒绝他的要求时,一定要先好好考虑一番。
首先,你必须自始至终、耐心地把对方的话仔细地听一遍。当你完全听完对方的话后,心里应该有了最巧妙,而又不使对方难堪的打算。
说不定由于你的“不否定”对方看法,  而能够让对方“肯定’’你的主张,这是因为你替对方预留了一个退路,而对方也能欣然地利用了它。
另外,拒绝应坚持以下三条原则:
第一,及早拒绝,以免伤害对方。
第二,坚决拒绝,避免迂回曲折。
第三,让对方明白,此次拒绝,尚有下次机会。
专栏三:学会倾听
1.倾听时,一定要凝视说话者。
值得你倾听他说话的人,必定也值得你去用眼睛注视着他。
另外,把你的注意力集中在他说话的内容上,也是不错的方法。
2.向对方表示,你关心他说话的所有内容。
赞成对方所说的话时,可以轻轻地点头。
对他所说的话感兴趣时,要展露一下你的笑容。
利用肢体语言——头部、臂部的摆动表达你的意见,可以使对方感到愉快。
3.和对方谈话时,应稍稍前倾一下身体。
对对方所说的话题感到兴趣时,都会很自然地倾身向前,以表示听得很仔细。对于无聊的并不感兴趣的话题,都会不自觉地向后倾身。
4.掌握时机,提出问题。
凭借你所提的问题,让对方知道,你是非常认真地在听他说话。
5.不要中途打断对方,让他把话说完。
谁都喜欢从头到尾安静地倾听自己说话,而且更喜欢由此引出新的话题,以便能借机展示自己的价值。你可以试着在别人说话时适时地加一句:
“能不能再重复一下刚才你所说的?”
“我还是第一次听到这些事。”
6.忠于对方所讲的话题。
无论你多么想把话题转到别的事情上去,达到你和他对话的目的,但你还是要等对方讲完以后,再岔开他的话题。
7.配合对方的语气,提出你自己的意见。
对方说话的时候,你可以重复他说话的某一个部分。这不仅证明你在注意听他讲话,而且可以以下列的答话陈述你的意见。如:
“正如你指出的意见一样,我认为,…..”
“我完全赞成你的看法……”
专栏四:克服害羞
第一招:在几个熟悉的朋友面前,大声喊由他们指定的话或自己想说的话,改变总不想或不敢张口表达的状况。例如,可以喊“我叫X x x,  出生x x,喜欢x x运动……”;  “风,你吹吧,我爱你!”“我要主宰这个世界,不,要主宰整个宇宙!”如此等等。
第二招:每天早上或晚上,至少向五个男生、五个女生主动问好,打招呼。从熟悉的同学到不熟悉的同学(老师也可以)。突破怯生、怕人嘲笑的心理防线。
第三招:回答由几个熟悉的朋友提出的问题,  包括毫无准备的机智问答以及无伤本人自尊的问题。学会如何面对各种问题,巧妙、机智、有条理地回答,增加自己应付各种问题的信心。比如可以问了几个知识性问题后,  突然问:  “你喜欢什么样的女孩(男孩)。”
第四招:每天下课后,在人多的场合,比如走廊里大声朗诵诗歌、散文、剧本等;配之以动作、表情。
总之,克服害羞,要做到以下几点。
(1)充满信心,正如黑格尔所说的那样,“人应当尊重自己,并应自视能配上最高尚的东西。”
(2)不怕议论。“谁人背后无人说,哪个人背后不说人”。被人评论是正常的,重要的是化议论为动力。
(3)丰富知识,有意识地阅读一些有关社交知识的书籍,和掌握一些社交活动的起码礼节和要求。
(4)加强锻炼。利用一切可能登场的机会,进行锻炼,暴露自己的弱点,然后有针对性地加以克服。
专栏五:塑造你的风度美
1.举止之美。它包括坐、行、卧等姿势。
举止美贵在自然、得体,一举手,一投足应做到大方、开朗、含蓄,不可扭捏做作或是放荡不羁。培根曾经这样评价举止美:“在美方面,相貌的美高于色泽的美,而秀雅合适的动作美,又高于相貌之美。”然而这种秀雅合适的动作美是在日常生活中逐步培养的结果,“腹有诗气自华”。具体来说,现代女性的举止美可以概括出以下几点。
①亭亭玉立的站姿,站立时,身体自然直立,挺胸收腹,腰要挺直,头抬起,两肩平衡,重心落于两脚掌上,站立时,要特别注意的是让一切变化落在腰部,上半身要始终保持挺直,特别是在公共场合中尤其应当如此。最普通的站姿是把双手放在前面,左手握住右手手指,双脚略微分开。如果穿裙子,可将身体略侧向一边,这样会使你正面的样子看起来苗条些,也显得稍高些,如果双脚再摆成45度的T字型,则姿势会显得更加优美。
②风度翩翩的走姿。行走时,身体重心稍微前倾,挺胸收腹,梗颈。脚尖要向正前方,脚跟先触地,脚掌紧随落地,最后脚趾落地。脚的方向切不可里拐或外撇,成鸭子走路;脚步不宜大大,那样显得鲁莽;也不宜过小而显得娇柔、做作。正确的脚距应是自己的脚长再加10cm左右。
③温文尔雅的坐姿。入座轻缓,  坐姿正直,不耷拉肩膀,含胸驼背,不双腿叉开,手脚不宜乱动,更不能半躺在沙发上。这样才显得娴静、文雅。
现代男学生,要做到:站如松,坐如钟,行如风,卧如弓。站,要如同傲立挺拔的苍松,刚毅英武;坐,要如同稳重不动的大钟,端庄、持重;行,要如同吹拂的和风,洒脱飘逸;卧,要如同弧形的大S,松弛自如,从容潇洒,清新明快,深沉稳健。
2.言谈之美。
(1)作为女学生,谈吐应文雅、朴实。俗话说,“良言一句三冬暖,恶语伤人六月寒”。谈吐要有涵养,做到语音、语调、用词、情绪及神态的恰如其分,而不能口若悬河,滔滔如江水,或者“半路杀出个程咬金”,抢人话题;或边谈边抠鼻子,掏耳圬,打哈欠,撸裤腿,等等。    ’
(2)作为男学生,忌讳“出口成脏”,满口污言秽语,开口“他妈的”,闭口“我揍”。有损男子汉气派。真正有风度的男子应谈吐幽默、文雅。豪放者,语多激扬而不粗俗;潇洒者,言谈高雅而不随便;谦逊者,含蓄蕴藉而不猥琐;博学之人,旁征博引而不芜杂;宽厚之人,语多奖掖。相反,刻薄之人,词多贬抑;只图虚名之人,喜好浮词,好嫉善妒,语多带刺。总之,应做到言之有据,言之有礼,言之有物,言之有味。     
专栏六:学会赞美
1.赞美出于真诚
不真诚的赞扬,给人一种虚情假意的印象,或者被认为怀有某种不良目的,被赞扬者不但不感谢,反而会讨厌。言过其实的赞扬,不能实事求是,会使受赞扬者感到窘迫,也会降低赞扬者的威信。虚情假意的奉承对人对己都是有害而无利。
2.赞美要不失时机
对朋友、同事身上的特点,你要尽可能地随时随地去发现。如果你真心喜欢,就要抓住时机,积极反馈。他的一个表情、一个动作,所说的一句话,所做的一件事,你都要看在眼里,记在心里。赞美的时机多种多样,当时,事后,大庭广众之下,两人独处之时,都可进行,但一般以当时赞美为好,  当众人赞美为好。
3.力争是第一次发现
你所发现的对方特色、潜能、优势最好是别人谁也没有发现的,甚至是连他自己也没发现的内容。你的赞扬会令他恍然大悟,瞬间即增强自信,从而对你产生好感。
4.与对方的内心好恶相吻合
他自己认为有缺点,内心极为厌恶,但却被你夸奖,这会令人无法接受。如你赞美某个朋友像电影明星,而他恰恰讨厌这个明星的相貌或性格,那你的赞美就适得其反。
5.寻找对方最希望被赞美的内容
各人有各人的优势,在自知优越的地方,他们固然盼望得到别人公正的评价,但在那些还没有自信的地方,尤其喜欢受到人家的恭维。例如,女孩子都喜欢听到别人夸赞她们美丽,但对于倾国倾城姿色的女孩,就要避免再去赞扬了,而应称赞她的智力。如果她的智力又不是太差,那么你的称赞一定会使她雀跃无比。
6.间接恭维
引用他人的评价,对某个朋友、同事过去的事迹,也就是既成的事实,加以赞美,被称为“间接恭维”。这证明你对他的成绩、声誉有所了解,对方会欣然接受你的亲切与热情。
7.背后赞扬
在背后赞扬人,是一种至高的技巧,  因为人与人之间难得的就是背后能说好话,而不是坏话。如果朋友知道你在别人非议时挺身而出,主持公道,一定会非常感激你。
8.引其向善的赞美
赞美与谄媚、奉承、拍马尻的区别就在于是“引其向善”。你希望对方拥有哪些优点.巩固哪些优点,你就要发现这些特点,并及时予以鼓励,对方的自尊心受到激励后会朝你赞许的方向努力。
9.含蓄性的赞美
过直、过露的赞美时常会令对方感到过分和肉麻,太抽象含蓄的赞辞同样可使人迷醉。语辞本身含有多方面的意思,可做多种解释,对方会不自觉地往好的方面去想。比如你赞扬他:“你的眼睛好漂亮!”如果对方果真如此,他只会认为是理所当然。但如果并非如此,这便成了一种讽刺。所以,还不如说:“你很有气质。”能产生较好的效果。
10.直观性赞美
初次相识时,可较多地使用这种方法。从表面的饰物入手,对其衣着、装饰等具体事情予以发现性适度赞扬。会让对方感到轻松、自然、亲切,从而使气氛活跃起来。
赞美计划:
1、我要在未来一周内观察别人的优点,并把它表达出来。
2、我要用语言的和非语言的方式,直截了当地表达我对别人的欣赏。
3、我要经常使用“你真棒”“你真行”“做得太漂亮了”等口头语来鼓励同学。
4、要把赞美别人当做一种习惯,而不是达成某种目的的手段。
一周后,总结你的收获:
你觉得周围同学对你的态度有变化吗?
当你赞美同学后,他们有反应?

你赞美别人后,你自己的感觉如何?觉得不舒服吗?

关闭窗口

 

南华大学 教务管理在线 图书馆 就业信息网 人力资源处 国际交流与合作处 教育部 人民网


Copyright © 2018  南华大学经济管理与法学学院 All Rights Reserved

地址:中国 湖南 衡阳 衡祁路228号  邮编:421001 电话0734-8282510 邮箱:jgf@usc.edu.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