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大学生恋爱中出现的不良倾向
(一)神圣爱情开始倾斜
1、恋爱功能休闲化 不少人考入大学后,没有顺利完成由中学生到大学生的角色转换,没能及时了解和规划大学生活,人生理想“休眠”,学习动力缺乏,感到学习生活枯燥乏味、精神空虚,造成心理上极度的孤独寂寞,于是一些学生用“恋爱”的方式来摆脱寂寞,为了找男朋友而找朋友,为了找女朋友而找朋友,然后两个人一起吃饭,一起看电影,一起逛街……给人一种做伴的感觉,恋爱成了他们度过“闲暇”时光和消耗充沛精力的理想选择。有人将大学生分为三派:出国派、考研派、恋爱派。这种分法虽然有些偏颇,但还是一针见血地指出学生中确实有这样一部分人,他们胸无大志,缺少抱负,把恋爱作为大学生活的主旋律,进大学的目的只是为了混个文凭。
2、恋爱过程快餐化 一方面,由于生理和心理的日趋成熟,使得在校大学生有了接近异性的冲动。另一方面,他们又认为在大学期间谈恋爱,成功的机率不大,特别是面对日益激烈的就业压力,使得许多恋人在毕业时不得不选择分手。于是,不少同学是抱着一种玩世不恭的态度在谈恋爱,他们不愿意付出真感情,不是为了寻觅终身伴侣,而仅仅是在寻求一种两性情感生活上的即时满足和人生体验,说的不好听一点就是玩弄异性。恋爱的进程越来越快,恋爱的过程越来越短,恋爱的关系的稳定程度越来越低……就像人们进快餐店,进去就吃,吃了就走,这餐在这里吃了,下一餐却换了另一家……许多大学生的爱情就像方便面一样畅销,有的甚至还是批发的,只要冲一碗开水就可以泡出一大碗,他们根本不管有没有味道和营养……当然,那些把感情当游戏的人,他们并不承认自己是在游戏爱情,许多人这样说:有许多爱情,当初都是玩玩,然后,玩热起来,就玩得沸腾了……
3、恋爱目的实用化 霍曼斯的社会交换理论中提出一种“理性爱”,该理论认为,人们往往倾向于选择那些能给自己带来酬赏而减少成本的对象。的确,生产力水平的提高影响了爱情的成本核算,爱情已经丧失了亲近与结合的心理基础,爱情成了达到自己追求的某种特殊目的的交换条件,如为了毕业留城、找份好工作……楚天都市报上曾有《大学校园里的宝马香车》这样一篇文章,讲的就是不少女大学生为了达到自己的某种特殊目标而不惜以爱情作为交换条件,她们还口口声声说人就要现实一些……
4、恋爱交往放纵化 这有两方面的情形。第一,由于嫉妒心理而争风吃醋以致斗殴。嫉妒通常指由于他人在才能、名誉、地位、或境遇,甚至容貌身材等方面强于自己而产生的羞愧、愤怒、怨恨等复杂的情绪状态。大学生恋爱中的嫉妒心理指的是竞争者比自己强而对自己在恋人心目中的地位构成威胁所产生的苦涩、羞愧、忿懑,甚至敌视对方的情绪状态。嫉妒心理使得一些恋人之间限制和干涉对方与他人的正常交往;也有的情侣,嫉妒心理使他们整日陷入无休止的猜疑、矛盾纠缠之中;还有的出于嫉妒心,对他人无中生有地进行诽谤攻击;甚至有些人在嫉妒心的驱使下,与“情敌”发生流血事件……第二,在恋爱中发生性行为。大学生恋爱中的性行为可以分为两类:一类是边缘性性行为,如搂抱、接吻、抚摸等;另一类是指性交行为。这里主要谈的是后者。大学生处于性生理已经发育成熟但性心理尚未成熟的阶段,出现性冲动是很正常的现象,性冲动是大学生性心理的正常反应,它是在性激素作用下和外界剌激下产生的。但是恋爱中的不少大学生却难以克制自己的性冲动,在对性还缺乏足够的、成熟的认识下与情侣发生性关系。据资料显示,大学生中有过性行为的占有14 3%(男女生比例分别为19 4%和1 4%),少数学生甚至在校外租房,过着“夫妻”生活。
(二)爱情价值出现错位 如何处理好爱情与事业的关系,这是每个处于恋爱之中的人都不能回避的,过去人们在恋爱问题上多讲理想、事业、情感,很少讲金钱、门第。在改革开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今天,这种观点受到了严重冲击,青年大学生的爱情价值观正在发生变化,甚至出现错位。主要表现为:
第一,在爱情价值取向上,由重情感转向重实惠。 他们把对方家庭的经济状况放在首位,如对方经济条件好,其它条件可以放宽,以便婚后不用自己去奋斗就有自己现成的安乐窝。这在大学生择偶过程中是不少见的。 第二,在爱情价值目标上,由重事业转向重功利。过去大学生在爱情与事业的关系上是事业高于爱情,以爱情促事业。“生命诚可贵,爱情价更高,若为自由故,二者皆可抛”是爱情价值追求的目标。现在这种爱情价值观念在大学生头脑中已经弱化,甚至消失。取而代之的是急功近利,有的通过谈对象来寻找关系、靠山,为将来留在大城市或为自己的仕途打通道路;还有的并不爱对方,更谈不上什么情感,而是想以此为跳板,来达到自己不可告人的目的。 第三,在价值评价上,由保守转向宽容。长期以来,忠贞专一、纯洁贞操一直被人们看得很重,也是人们对爱情评价的标准。今天,这种传统爱情价值观在一些大学生中正在发生变化,他们允许多重恋爱关系的存在,尤其是对婚前性行为大多表示认同。据了解,对性关系的这种宽容态度,在大学生中较为普遍。
(三)爱情道德严重失范 过去大学生谈恋爱一般观念都比较保守,行为谨慎,恋爱大都为精神上的,肉体接触及亲昵行为很少,他们重视性道德,珍惜性贞操,很少超越“禁区”。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西方杯水主义爱情观,性解放、性自由和享乐主义腐朽思想,通过各种渠道进入我国社会生活,对我国青年尤其是对高校大学生产生了极大的影响,他们思想单纯,缺乏理性,又正值青春萌动期,故很容易盲目效仿,加之高校对性道德教育的晦涩,以及对恋爱道德缺乏重视,疏于管理,对恋爱中出现的问题采取默认的态度,导致了恋爱道德的严重失范。主要表现是大学生未婚同居现象增多。这在地方高校已是人所共知的事实。男女生校外租房居住(当然合租住房并非完全是同居)是最常见的方式;放寒暑假不回家,以打工为名,行同居之实者比比皆是,以致出现假期后的“黑九月”(怀孕);把女友带回宿舍或把男友带回寝室同居的现象也屡见不鲜。婚前性行为在有些高校学生中已趋于公开化。据福建师范大学某学院对145名学生的抽样调查,有13名学生承认有过婚前性行为,占调查人数的9%,这显然是一个缩小了的数字,这种失范行为在其他高校学生中也普遍存在。其次,恋爱行为的自私自利。一是不尊重对方人格,一经接触就利用各种手段占有对方;二是把自己单方面的意志强加于人,只要我爱你,你就必须服从,不允许对方选择,一旦对方提出解除恋爱关系,就嫉妒、仇视,以至杀人。近来见诸于媒体的北京某高校一博士研究生追一女生未成,在“我得不到的东西,别人也别想得到”的心理支配下,残忍地将女方杀害就是证明。此外,个别高校还发生过学生将校外女子带入宿舍同宿的现象。
二、大学生恋爱心理调适 爱情的神圣与庄严,神秘与美好吸引着无数青年男女为之折腰。有的学者说:“有青年人的地方就会有爱。”但是,大学校园里并非都存在着完满的恋爱,并非都闪动着幸福的恋人,并非每个爱情的渴望者都能品尝到甘甜的爱情之羹。 (一)单恋。单恋也是我们经常说的单相思,是指一方对另一方的以一厢情愿的倾慕与热爱为特点的畸型爱情。单恋多是一场感情误会,是“爱情错觉”的产物。“爱情错觉”是指因受对方言谈举止的迷惑,或自身的各种主观体验的影响而错误地主动涉主爱河,或因自以为某个异性对自己有意而产生的爱意绵绵的主观感受。“爱情错觉”导致一厢情愿式的单恋,俗称单相思。单相思有两种情况:一种是毫无理由的“单相思”,对方毫无表示,甚至对方还不认识自己,而自己执着地爱对方,追求对方,这种恋爱,是纯粹的“单向”;另种是自认为有“理由”的单相思,错认为对方对自己有情,于是“落花无意”变成“落花有意”,这是假“双向”,真“单向”。 单恋较多地出现在性格内向、敏感、富于幻想、自卑感强者身上。首先是自己爱上了对方,于是也希望得到对方的爱,在这种具有弥散心理的作用下,就会把对方的亲切和蔼、热情大方当作是爱的表示并坚信不已,从而陷入单恋的深渊不能自拔。单恋者固然能体验到一种深刻的快乐,但更多体验到情感的压抑,因为他们无法正常地向自己所钟爱的异性倾诉柔情,更不能感受到对方爱意的温馨。 首先是要能避免“恋爱错觉”,学会准确地观察和分析对方表情,用心明辨;要视其反复性,某种信息的经常出现可能意义很深,而一两次就不足为凭了;不要强化内心中形成的一见钟情式的浪漫爱情。一旦单恋已然发生,要鼓足勇气,克服羞怯的心理,大胆地表达自己的感情,如果被接纳,爱的快乐就取代了等待的痛苦;如果是“落花有意,流水无情”,则应该面对现实,勇敢地抛弃幻想,用理智主宰感情进行转移,通过思想感情的转换和升华来获取心理平衡。其次当向对方表达遭到拒绝时,要用理智克制自己的情感,爱情一定是两心相悦的,强扭的瓜不甜,这种理性、客观、冷静的考虑也是自身未来幸福快乐的源泉。
(二)失恋。“一个诚实的人不可能不走弯路,一个人即使在爱情中使尽全力也仍然可能失败。”(张卫民语)恋爱不成功便成为失恋。失恋是恋爱过程的中断。由于大学生心理发展不够成熟,特别是低年级大学生恋爱动机单纯,成功率较低;或者面临毕业分配即将走向工作岗位的恋人,因客观条件限制,常常天各一方,劳燕分飞。张卫民说,如果说“合”是共同承受,那么,“分手之后责任和重负并非像字面上那样减少一半,生活总是缺乏数字和逻辑的纯净”。失恋是痛苦的,通常会引起一系列心理问题,甚至为此做出蠢事。大学生是高素质的人才,应冷静客观地面对失恋,“三思而后行”。
1.失恋的原因 (1)家庭和社会舆论的压力。恋爱的双方缺乏勇气和信心,慑于社会的偏见和父母的威严,只得痛苦地分手。即外界干涉造成的原因。 (2)一方变心,见异思迁,移情别恋。 (3)双方在交往中彼此思想、个性、情感分歧。性格互补、脾气相投的人往往能撞击爱情火花,从而建立稳固的恋爱关系。 (4)自身缺点反毁自身。缺点过多,又不加克制,同样会失去恋人的喜爱。 (5)初恋的盲目性或恋爱动机不纯。
2.对待失恋的态度 (1)消极型 ①自我欺骗。吃不到葡萄说葡萄酸。恋爱不成,说对方不适合自己,不配自己,以平衡自己“求不得”的痛苦。另一些人虽诚实地面对分手,却不再追问情感,认为退得越远越好,想起往事的时候,他们便摇头苦笑,作出一副无奈样。 ②退行补救。失恋后,极少数大学生作出一些与年龄身份极不相符的幼稚行为,甚至在异性面前哭哭啼啼、苦苦哀求重归于好;若有第三者干涉,有时为之下跪,乞求第三者不要插手他们的恋爱。 ③抑郁、冷漠、孤僻。一些大学生失恋后,把痛苦埋在心底,长期心情抑郁,为人冷漠、孤僻,甚至积郁成疾。某校一名性格内向的大学生,因家住北京,在大学里谈女朋友又是外地,进北京很难该生多次求父母想办法,但父母最后还是无法办成,女朋友提出分手,该生忧虑成疾,在进行毕业设计前住进了精神病院,毕业证都未能获得。有一些人为寻找精神寄托,以酒消愁,以烟解闷,在酒精与尼古丁中麻醉自己。 ④悲观失望,浸身悲海。一些大学生失恋后,万念俱灰,自以为“看破红尘”或“活得没意思”,离校出走,甚至走上轻生之路。其实这世界有许多值得我们留恋和爱的东西,诗人海涅说:“有多少事物为你留存,这世界是多么美丽,凡是你所喜爱的,我的心,你都可以去爱!”《钢铁是怎样炼成的》作者奥斯特洛夫斯基更为自信,“个人问题,恋爱问题,在我的思想里占的地位很小……即使失恋一百次,我也不会自杀的。”失恋再失命,是对生命的亵渎,留给我们的亲人和朋友的只是无尽的痛苦与悲伤。 ⑤攻击报复。“结亲不成反结冤”,失恋后,揭露对方隐私,;端造谣中伤。有的人失去理智,“活不成一家死在一起”伤害,甚至杀害对方。有的人转向攻击别人,寻找“替罪羊”来平衡自己的 怒火。 (2)积极型 ①失恋不失理智。莎士比亚说:“当爱情的浪涛被推翻以后,我们应该好地分手,说一声‘再见!”’失恋后缺乏意志和克制,就会做出丧失理智的举动。“既然说结果不可逃避,我们只有承受,哪怕是承受残缺。”再见时,我们还是朋友。 ②找出原因,完善自我。培根说:“爱情是很容易考试的,如果对方不以同样的爱情来回报你,那就是在暗地里轻视你。”恋爱不成功,也许是你的缺点使对方难以容忍,这时应该即时地反省,努力地改造自己,完善自己。通过努力,终会有一天凭着优异的成绩赢得更美满的爱情。 ③培养自信,失恋不灰心。毛泽东同志年轻时写过这样的自信豪迈的诗句:自信人生三百年,会当水击三千里。大学生一次失恋就断定自己不讨人喜欢,对异性没有吸引力,是自卑缺乏自信的表现。“天涯何处无芳草”,爱情的曙光就在眼前闪亮。 ④转移注意力,积极投入学习、工作。诺贝尔年轻时也曾有过爱情,后因心爱的姑娘不幸夭折了,他抑制住心头的悲伤,竭力摆脱心头的惆怅,把全部生命献给了崇高的科学事业。恋爱失败了,用功学习、工作,用好成绩来补偿失恋的痛苦,“失之东隅,收之桑榆。”当代画家陈冰之说:“每当想起不幸的遭遇,我就去作画,从而使自己忘却;沉醉于艺术世界里,转移不快的情绪。”失恋不失志,应是当代大学生所具备的品质。 ⑤积极放松,调适心绪。失恋后,可以做一次旅游,投入大自然的怀抱;或做些体育运动,听听音乐,找知心朋友倾吐心声;或向心理咨询机构求助。放松自己,心情就会好起来。 ⑥超然豁达的态度。马克思忠告:“如果你在恋爱,但没能引起对方的反应,也就是说,如果你的爱作为爱没有引起对方的爱。” 如果不属于自己,分手本身就是幸运。别人是别人而不是自己,因而不能强求。直面现实,咽下失恋的苦酒,把对恋人的爱转化到热爱集体、珍视友谊的情感中去。从失败中站起来,把曾经的美丽收人记忆,总结经验,吸取教训,重振翅膀,相信以后的征程会一路好走,包括美丽的爱情。 大学生常常恋爱时情绪高涨,满怀自信,似乎世界上没有攻不下的难题,看什么都顺眼,做什么都顺手;失恋时却身浸悲海,不能自拔,甚至一蹶不振。有的那样热烈、真挚地爱着对方,而千呼万唤就是得不到爱的反馈,弄得茶饭不思;有不少失恋的姑娘含泪倾诉,她和他曾经是怎样地投入,他们曾有过怎样的海誓山盟,而今他背叛了她,而她或已全部给了他,现在则如何失魂落魄……这是来自他们伤心的倾诉。痛心的分手使一些大学生会产生一种矛盾的情感,既仇恨自己恋爱的对象,同时又依然热爱着对方。一时的感情冲动,有时会酿成终生的遗憾。 失恋的痛苦就如一杯难咽的苦酒。但是,阳光依然明亮,生活依然美好,有得有失构成了完整的人生。大学生朋友,请记住普希金的诗句:“假如生活欺骗了你,不要忧郁,且不要愤慨,不顺心时暂且忍耐;相信吧,快乐之日就会到来。” 除了失恋者自身的调节外,周围的人应给予温暖和友爱,使失恋者摆脱不良情绪。失恋的人心理脆弱,郁郁寡欢中又容易让人失去自信,他们容易脱离集体变得更加冷漠孤独,甚至感情用事,拒人于千里之外。作为教育工作者、他们的亲人、朋友,应体谅关怀他们,使其早日走出失恋的阴影,摆脱不良情绪,帮助他们建立正确的恋爱观和人生观。 总之,失恋者要恢复心理平衡,做好感情转移和空间转移,做到失恋不失德、失恋不失命、失恋不失职、失恋不失志。 (三)中止恋爱关系 恋爱双方在交往中,随着交往的频度的增加与卷入深度的加强,如果一方发现对方不是自己心中想找的人时,能够理智地分析恋爱的走向,并提出分手,分手对双方都不是一件非常愉快的事,特别是确立恋人时间较长,具有较为稳定恋爱关系的人。提出分手的一方,要注意以下几点:一是选择恰当的时机;二是使用策略;三是艺术地说明原因;四是不逃避责任;五是不拖泥带水。被动的一方,要注意控制自己的情绪,不可自暴自弃也不可死打硬缠,更不可义气用事,寻求报复。值得注意的是:中止恋爱关系不要给对方留有余地,比如“以兄妹相称”,“再相处一段试试看”等,特别是两性恋爱关系中止后,都需要一段时间认真冷静地面对这段感情。
案例:某著名大学一名优秀的女硕士李某,在大学期间,与同在某一小城市读大学的张某确立了恋爱关系,在研究生考试中,恋人张某失利,而李某以专业第一的优异成绩考入某名牌大学深造,此时的张某决定孤注一掷,辞职来到北京考研,随着阅历的增加,李某感到与张某已缘份不再,却又羞于出口,自觉对不起张某,张某的第二次考研又以失败告终。为鼓励张某继续奋斗,两人又继续交往,当张某第三次考研在即时,李某考虑应当中止恋爱关系,拖延并无好处。经历了两次考研失利打击的张某,无论如何也不能再承受失恋的打击,所以当李某提出中止恋爱关系时,张某选择了杀死李某再自杀的极端行为。 从这个案例我们可以看出:如果李某注意选择时机,运用策略,悲剧也许不会发生。在张某考研焦虑、无助甚至绝望的时候提出分手,对他的打击可想而知;而张某选择了极端的手段,选择剥夺他人生命的手段是非理性和残忍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