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管理学院
 学院首页  学院概况  本科教育  研究生教育  科学研究  党群工作  学生工作  招生就业  交流合作  校友之家  表格下载 
当前位置: 学院首页>>学生工作>>成长辅导>>正文
 第十章 生涯规划与择业指导
2017年05月05日 00:00 佚名  本站原创
第十章 生涯规划与择业指导
 

第一节 生涯与人生发展

 一、生涯与人生
    人的生命有两个端点:出生与死亡,生涯就是使我们的人生更富有意义。生涯简单地讲就是过一辈子,美国学者舒伯(Donald Super)认为:生涯就是终其一生,不同时期不同角色的组合。舒伯认为人的职业发展分为成长、探索、建立、维持和衰退五个阶段:
    1.成长阶段(从出生至14岁)。这一阶段主要根据儿童自我概念形成的特点,发展儿童的自我形象,发展他们对工作意义的认识以及对工作的正确态度。分为幻想期、兴趣期、能力期。幻想期为(4至10岁),以“需要”为主要因素,在幻想中的角色扮演起着重要作用;兴趣期(11至12岁),对某一职业的兴趣是个体抱负和活动的主要决定因素;能力期(13至14岁),以“能力”为主要因素,个体能力逐渐成为儿童活动的推动力。
    2.探索阶段(15至24岁)。这一阶段青少年通过学校生活和社会实践,对自我能力及角色、职业进行探索。这个阶段可划分为试探期、过渡期和承诺期三个时期。试探期(15至17岁)考虑需要、兴趣、能力和机会,可能会做暂时决定,并在幻想、讨论、学业和工作中尝试;过渡期(18至21岁),开始就业或进行专业训练,更重视现实,并力图实现自我观念,将一般性职业选择变为特定的选择;承诺期(22至24岁),青年进行生涯初步确定并验证其成为长期职业的可能性,如果不合适则重复各时期进行调整。
    3.建立阶段(25至44岁)。这一阶段的任务是根据人们的职业实践,协助进行自我与职业的统合,促进职业的稳定,即通过调整、稳固并力求上进。大致分为两个时期:承诺稳定期(25至30岁),个体开始寻找安定的工作,如果工作不满意则力求调整;建立期(31至44岁),个体致力于工作上的稳固,大部分人处于富有创造性的时期。
    4.维持阶段(45岁至65岁)。这一阶段的任务是帮助人们维持现有的成就和地位。
    5.衰退阶段(65岁以上)。这一阶段的任务是根据个体心理与生理机能的日益衰老,逐渐离开工作岗位,协助个体发展新的角色,寻求新的生活方式替代和满足个人发展的需求。
    一方面,从生涯发展的角度看,个人的职业兴趣、职业认识和职业选择受多种因素的影响,随着年龄的增长和生活的变化,人的职业心理会发生不断变化,儿童时代的梦想、高中时的理想、大学时代的专业都未必决定个体的职业,职业流动变得更加宽松自由,成本降低,生涯发展成为现实可能。
    美国劳工部的21世纪就业技能调查委员会研究认为:21世纪美国就业人员应具备三大基础和五项能力。
    三大基础:
     1) 能力基础。有较高的读、写、算、听、说能力。
     2)思维基础。能进行创造性思维,有决策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有想象、学习和推理的能力。
     3)素质基础。有责任心和进取心,为人诚实正直,能自律。
    五项能力分别为资源统筹能力、人际交往能力、获取信息能力、系统运算能力、综合利用多种科技手段进行工作的能力。
 二、个人奋斗与生涯规划
     所谓生涯规划即是指个人在生涯发展历程中,对个人各种特质或职业与教育环境资料进行生涯探索,掌握环境资源,以逐渐发展个人的生涯认同,并建立生涯目标;在面对各种生涯选择事件时,针对各种生涯资料和机会进行生涯评估,以形成生涯选择或生涯决定;进而以择其所爱、爱其选择的心情,投注其生涯选择,承负生涯角色,以获致生涯适应与自我实现。
    生涯规划包括两个层次的问题:一个是生涯角色间和生涯形态的规划;另一个是生涯角色内和生涯目标的问题。第一个层次的生涯形态问题,是在时间和空间的向度下,如何来组合各种角色;第二个层次的生涯目标问题,是在各个角色中,要追求哪些职务或实现哪些目标。生涯规划的这两个问题并不是独立的,而是相互联系的,通过对这两个层次问题的思考和规划,能够寻求满足我们的生涯需求、实现我们的人生价值的途径。
    (一)利特尔的个人计划研究
    利特尔(Little,1989;Palys & Little,1983)把个人计划定义为意欲实现个人目标的一系列的个人相关活动。个人计划可以包括从日常生活琐事如“洗衣服”,到终身信念如“解放我的人民”的范围。在任何时候个人都可能与或多或少的个人计划有关。根据利特尔的观点,“对选择处理人们怎样在复杂生活中混日子这个重大问题的人格心理学家来说,个人计划是分析的自然单元。”(1989,p.15)
    如何评价个人计划?利特尔认为可运用个人计划分析(personal projects analysis,简称PPA)方法。这种方法的第一步是列出某人的个人计划,因而这种方法首要的是自我报告。被试自由地列出任何自己认为有关的个人计划,多少由自己的喜好而定。个人计划的样例如表11-1所示。典型情况是被试列出大约15个计划。紧接着让被试按很多维度评价这些计划,这些维度包括重要性、愉悦性、困难程度、进展情况、积极影响、消极影响。目的是获得与每个人个计划相联系的意义、结构、压力、效能等相关信息,以及作为一个整体的个人计划系统:这些计划是值得的,还是毫无价值的?这些计划是有组织的,还是毫无秩序的?这些计划的要求超过了人应付它们的能力范围吗?被试体验到与这些个人计划相关的进步,还想继续它们吗?
    PPA方法给予个体很大的余地根据自己的感知和经验做出反应,它也是很灵活的,因为研究者可以根据被试对个人计划的评价加上特别感兴趣的维度(如重要性、困难程度、成就可能性)。另外,询问被试这样的问题,如每个计划是否促进其他计划,与其他计划相冲突或其他计划无关。个体的个人计划总体(按维度划分的计划等级)可根据其内容、各维度的总分和结构来分析。例如,利特尔认为,尽管个人计划可以按等级排列,但最好理解是格状结构。换言之,个人计划除按等级阶梯方式组织外,它还有多重的相互联系。每个个人计划可能与其他计划之间有多重联系,而且作为一个计划,其存在也有多重原因,也有多种方法去实现。对个人计划交叉影响等级的分析,即是否它促进其他计划、与其他计划相冲突的或与其他计划无关,使我们在系统中体会到一种整体上的冲突感而不是和谐感。总之,个人计划被看成是一个系统而不是孤立的单元。
        表11-1 大学生PPA第一阶段的个人计划样例


完成我的论文
为精神生活留出一些时间
看多伦多占底特律队
结交新朋友
发展出一种生活哲学
结交更多动脑筋的朋友
喝点酒
更关心我的弟弟
减掉15磅
照料病危的婶婶
让指甲长长
从圣诞节的疲惫中恢复过来
写GRE
理解父母

来源:D.Little 1989,p18
这样的分析有何含义?利特尔指出,生活满意度报告与计划等级之间的关系在压力方面低,在积极结果和控制方面高。根据他的观点,对生活的满意和不满意集中体现在与个人计划有关的压力和效能领域。在人们相信自己的计划可能会成功实现的程度上,计划结果是对生活满意度和沮丧情感的唯一最好的预测指标。
(二)埃蒙斯的个人奋斗研究
埃蒙斯(Emmons,1989a,1989b)把个人奋斗(personal strivings)定义为追求目标的一贯模式,目标追求代表个体通常尽力要做的事。个人奋斗指一个人希望在不同情境下实现的目标的典型类型。个人奋斗的例子有“使有吸引力的人注意我”,“得到尽可能多的快乐”,“为别人提供竭尽所能的帮助”和“避开任何可能的争吵”。在此重要的是指出个人奋斗既包括要尽力获得或经历的事又包括要尽力避免的事。个人奋斗既可以是积极的,也可以是消极的,并且,个体之间生活由积极奋斗或消极奋斗构成的程度是不同的。
怎样评价奋斗?这种评价包括4个步骤。
第一步,让被试列出所有的个人奋斗,其定义为“在日常行为中你一般或特别试图去做的事情”,并提供积极的消极的奋斗的例证。个体列出的个人奋斗的数量不同,范围从10到40多个不等,平均大约16个。
第二步,让试写出成功实现他们的每一种奋斗的具体方法。根据前面论述的框架,它们是实现目标的计划。如对个人奋斗“花更多时间放松自己”,可能涉及诸如锻炼、请朋友聚会、喝酒等活动。被试平均列出4种实现各种个人奋斗的方法。
第三步,让被试选出15种奋斗,按一些维度来评价它们,这些维度有效价(积极或消极的价值)、矛盾情绪(对成功行动有多少不愉快)、重要性、成功的可能性、清晰性和难度。对所给维度进行因素分析后,显示出三个因素:奋斗的程度(价值、重要性、承诺)、成功(过去的成就和成功的可能性)和容易度(机会和低水平难度等)。有趣的是这和预期——价值模型十分吻合。
第四步,被试将每一奋斗与其他奋斗就问题进行比较:这一奋斗的实现对别的奋斗是有益、还是有害(或完全没有影响)。这有一个15×15的矩阵以确定奋斗之间是相互促进还是相互冲突的。这一矩阵的有趣的方面是奋斗之间的关系是不可逆的,即这一奋斗能促进另一个,但反过来却不行。如“得到好分数”可能有助于“毕业”,但反过来却不行。通常这种差别是因为某一个人奋斗在等级序列上高于另一个人奋斗,但也可能是因为与其他个人奋斗之间不同的联系所致。对每一个体而言,个人结构系统中所用的工具或所面临的冲突的量是可以计算的。
 三、大学生的生涯规划
生涯规划不仅指单一的人生目标的确立,也不仅仅是单一的生活事件,而是面临着许多生涯角色、生活目标的选择与建立,面临着一系列认知活动与行动的历程。
(一)大学生生涯规划模式
尽管每个人的生涯规划有其独特性,在对生涯的规划中,人们大体上是从“自己的特质”、“教育与职业资料”、“自己与环境的关系”三个方面来进行着自己生涯目标的规划。就发展历程的观点而言,大学生正处于生涯探索期和生涯建立期的关键阶段,面临着许多关乎未来发展的重大抉择,如学业、职业、人生价值、婚姻等。因此,大学生的生涯规划主要是要透过生涯探索的历程,增长生涯认知,并逐渐认请其生涯发展方向,以完成具体的生涯计划和准备。
(二)大学生的生涯定向
对大学生而言,生涯设计与定向关乎着其今后的发展方向,也决定着大学生的校园生活与学习的重点。生涯不确定的大学生经常会出现焦虑、目标与兴趣模糊不定、缺乏求学动机,学生角色投注不足、学业成绩偏低等现象,进而不能适应今后的发展。但大量的研究发现,大学生中缺乏生涯规划与定向的情形较为普遍和严重,相当一部分大学生并不能自觉地确立自己的生涯发展方向,
心理学家Marcia(1980)从自我认定的角度,依据面对的选择危机和专注定向,将青年的自我认定归纳为四种不同的形态,就生涯认定向角度而言,四种自我认定形态分别为:
1、自我定向者(Identity Achievement-IA),即在经历抉择危机之后,逐渐确定其生涯方向或职业目标。
2、提早定向者(Foreclosure-F)本身未曾面对抉择危机,但在生涯方向或职业目标上,已接受父母或他人的安排而定型。
3、延迟未定者(Moratorium-M)面对个人的抉择危机,正在寻求定向。
4、茫然失措者(Identity Diffusion-ID)面临抉择危机,因生涯方向或职业目标模糊不定,而感到焦虑,甚至逃避抉择。
其中,提早定向者(F),在社会的限制和父母的保护之下,面对生涯抉择之际不致产生过高的焦虑,但在从事生涯准备或课程学习方面,能避免听天由命、缺乏学习兴趣和动力的状态;延迟未定者(M)和茫然失措者(ID)在面临生涯抉择之际,由于缺乏目标定向,可能会产生焦虑、不安等不良心理,不利于其课程学习和学校适应。
Marcia的研究结果说明,生涯确定是青年期主要而关键的发展任务之一;生涯决定的明确与否不但可能阻碍个人长期的发展,更影响其当前的生活调适。
(三)大学生生涯规划的目标
人生的目的是什么?人生的要求是什么?尽管每个人对此看法不一,但大都在寻求个人需求的满足,以达到安身立命和自我价值的实现。对于大学生而言,进行合理的生涯规划,对其内在需要的满足及其人生价值的实现有着重要意义。当然,大学生在进行生涯规划时,应进行一系列的理性的、系统性地思考,明确自己的生活目标,并采取积极的行动措施去实现目标。
根据大学生的生涯规划模式,大学生的生涯发展目标可归纳为以下十项:
1.生涯自主与责任意识;
2.系统性地自我探索;
3.发展暂定生涯目标;
4.以暂定生涯目标为主的生涯探索;
5.收集生涯资料的主动性;
6.整台个人特质与教育职业的关系;
7.从环境资源检视暂定生涯目标的可行性;
8.生涯决策知能;
9.形成在学期间的短期目标;
10.增进生涯计划与问题解决能力。
大学生的生涯并不是一个单一的静态事件,而是一系列的动态历程。生涯目标并不是一次成型的,而是不断发展的。随着大学生身心的发展,大学生应不断形成数个暂定的长期生涯目标,以不断探究生涯的意义,并为寻求生涯意义而努力。

第二节   大学生的职业生涯

大学阶段是迈向成人的关键时期。这一时期的人生任务就在于合理地进行生涯规划,选择好自己的人生之路。对于正在摆脱依赖、迫切要求自主自立的大学生而言,今后职业的选择对他们的成长十分重要,它将影响着每个学生在校期间的生活、学习重心及发展。
一、职业生涯规划与生涯定位
职业生涯规划由审视自我、确立目标、生涯策略、生涯评估四个环节组成。
首先,有效的职业生涯规划,必须是在充分且正确地认识自身的条件与相关环境的基础上进行。对自我及环境的了解越透彻,越能做好职业生涯设计。
其次,有效的生涯规划需要切实可行的目标,以便排除不必要的犹豫和干扰,全心致力于目标的实现。如果没有切实可行的目标作驱动力的话,人们是很容易对现状妥协的。
第三,有效的生涯规划需要有确实能够执行的生涯策略,这些具体且可行性较强的行动方案会帮助你一步步走向成功,实现目标。
最后,有效的生涯设计还要不断地反省修正生涯目标,反省策略方案是否恰当,以能适应环境的改变,同时可以作为下轮生涯规划的参考依据。
美国麻省理工学院人才教授指出,职业定位可以分为以下五类:
技术型:这类人出于自身个性与爱好考虑,往往不愿从事管理工作,更愿意在自己所处的专业技术领域发展。
管理型:这类人有强烈的愿望去从事管理,同时经验也告诉他们自己有能力达到高层领导职位,因此他们将职业目标定为有相当大职责的管理岗位。成为高层经理需要的能力包括三方面:一是分析能力,在信息不充分或情况不确定时,判断、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二是人际能力,影响、监督、领导、应对与控制各级人员的能力;三是情绪控制力,有能力在面对危急事件时,不沮丧、不气馁,并且有能力承担重大的责任,而不被其压垮。
创造型:这类人需要建立完全属于自己的东西,或是以自己名字命名的产品或工艺,或是自己的公司,或是能反映个人成就的私人财产。他们认为只有这些实实在在的事物才能体现自己的才干。
自由独立型:有些人更喜欢独来独往,不愿像在大公司里那样彼此依赖,很多有这种职业定位的人同时也有相当高的技术型职业定位。但是他们不同于那些简单技术型定位的人,他们并不愿意在组织中发展,而是宁愿做一名咨询人员,或是独立从业,或是与他人合伙开业。自由独立型的人往往会成为自由撰稿人,或是开一家小的零售店。
安全型:有些人最关心的是职业的长期稳定性与安全性,他们为了安定的工作,可观的收入,优越的福利与养老制度等付出努力。目前我国绝大多数的人都选择这种职业定位,很多情况下,这是由于社会发展水平决定的,而并不完全是本人的意愿。
 二、职业生涯的起点
(一)确立正确的自我概念
舒伯在其生涯发展理论中提出了自我概念理论。他认为:“职业指导即协助个人发展并接受统合的自我概念,同时,发展适切的职业角色形象,使个人在现实世界中经受考验,并整合为实际的职业,以满足个人需要,同时造福社会。”(舒伯,1951)他还认为,职业自我概念包含两个部分。一是个人或心理上的、专注于个人如何选择及如何调适其选择;二是社会的,重点是个人对其社会经济情况及工作生活情况的个人性评价。职业自我概念是整体自我概念的一部分,也是生涯发展的驱动力,通过在生涯上实践自我概念,以完成自我实现。良好的职业自我概念,是健康择业心理的核心,指一个人能够全面恰当地认识自己,即了解自己的思想、价值观,了解自身的气质、性格、兴趣、能力倾向等个性心理特征,对自己有一个实事求是、恰如其分的评价。选择与自己的个性气质、性格、能力相适应的工作,才能有效地发挥自己的潜能,实现自我价值,提升自我形象。经由成熟自我选择的职业,是个体自我发展与职业发展的完美统一。也就是明确自己想干什么,能干什么及社会需要你干什么。
(二)合理的生涯规划
生涯规划简言之就是规划你的人生,“就是使你的人生更精彩”。人生无非三个时段:对过去成长岁月的反思,对目前发展状况的审视和对未来可能发展方向的预测。这三个因素,过去是现在的基础,现在是未来的基础。主要包括十个方面的内容:一是生涯自主与责任意识;二是系统的自我探索;三是发展暂定生涯目标;四是以暂定目标为主的生涯探索;五是收集生涯发展的主动性;六是个人特质与教育职业的关系;七是从环境资源检测生涯发展的可能性;八是生涯决策能力;九是形成短期目标;十是增进生涯规划与问题解决能力。
大学生涯规划也是终生的,因为职业选择、适应与发展在学习型社会对青年尤其重要。在生涯规划中,将自己生涯规划的每一个环节都进行认真的审视,充分考虑生涯的现实可能性并进行合理的调整。
(三)生涯决策能力
生涯决策是个体在生涯发展中抉择的活动。由于个体个性心理特点、成长背景、家庭与社会资源、职业理想与职业期望的不同,换句话说:个体的背景经历都具有其特殊性。大学生处于职业生涯的起始端,生涯决策能力显得非常重要。
正如智者所说:“人生的路有很长,但关键时候只有几步。”生涯决策理论认为:人生包含七次重要选择:一是选择何种行业;二是选择行业中的哪个工种;三是选择所使用的策略,以获得自己想要的工作;四是从多个工作机会中选择自己的唯一;五是选择工作地点;六是选择工作取向,即个人的工作风格;七是选择生涯目标或系列升迁目标。对大学生而言,首先要做出生涯决策,你是否准备从事你所学专业。在此基础上,进行目标设置与调整。大学生涯决策中遇到的问题主要有:一是不喜欢自己的专业,专业方向不适合自己的能力倾向与兴趣;二是只自知不喜欢现有专业,但说不清楚自己到底喜欢什么,缺乏明确的生涯定位;三是个人有多方面的潜能,在诸多方向的选择中不知如何做出决策;四是职业期望过高,与市场需求错位。
生涯决策能力需要积累,不断分析自己的优势,积累自己的专业优势与素质,才能在人才市场立于不败之地。
 三、个性心理特征与生涯
(一)气质与职业的联系
气质是指人们心理活动的速度、强度、稳定性和灵活性等方面的心理特征,是神经类型特征在人的行为上的表现。所以,认清自己的气质对择业至关重要,是选择职业时的重要因素。一般来说,气质分为胆汁质、多血质、粘液质和抑郁质四种类型。每一种气质都有它的积极方面和消极方面。气质对个体的职业和效率有一定的影响。不同气质的人适合从事不同类型的职业,这会有助于职业选择的成功。
胆汁质的人精力旺盛,热情直率,激动暴躁,情绪体验强烈,神经活动具有很强的兴奋性,反映速度快却不灵活。他们能以极大的热情去工作,克服工作中的困难,但若对工作失去信心,情绪即会低沉下来。此类人适宜竞争激烈、冒险性、风险意识强的职业,如探险、地质勘探、登山、体育运动等。
多血质的人活沷好动,性情活跃,反应敏捷,易适应环境,善于交际。这类人工作能力较强、情绪丰富且易兴奋,但注意力不稳定,兴趣易转移;对职业有较广的选择范围和机会,适合于从事要求迅速灵活反应的工作,如导游、外交、公安、军官等,但不适宜从事单调机械的工作和要求细致的工作。
粘液质的人情绪兴奋性低,安静沉稳;内倾明显,外部表现少,反映速度慢,但稳定性强,偏固执、冷漠;比较刻板,有较强的自我克制能力,能埋头苦干,态度稳重,不易分心,对新职业适应慢,善于忍耐。这类人适合于从事要求稳定、细致、持久性的活动,如会计、法官、管理人员、外科医生等,但不适宜从事具有冒险性的工作。
抑郁质的人敏感,行动缓慢,情感体验深刻,观察力敏锐,易感觉到别人不易觉察的细小事物,易疲倦、孤僻,工作耐受性差,做事审慎小心,易产生惊慌失措的情绪,往往是多愁善感的人。他们适合于要求精细、敏锐的工作,如哲学、理论研究、应用科学、机关秘书等。
事实上,大多数人总是以某种气质为主,又附有其他气质。所以,大学生在职业选择中,一定要“量质选择”,找到适合自己气质类型的工作。
(二)性格与职业的选择
性格是个人对现实的稳定态度和与之相适应的习惯化了的行为方式中表现出来的个性心理特征。从广义讲,性格是人的自然追求和精神欲求的追求体系,是行为方式、心理方式、情感方式的总和,集中反映了一个人的心理面貌。在求职中,性格是构成相识和吸引的重要因素,与职业选择的关系极为密切,既彼此制约,又相互促进。
性格中的意志特征与职业的选择有密切的关系,缺乏坚强意志的人常常不能顺利地选择职业,今后也难以胜任工作,往往一事无成或成就平平。由于意志薄弱,一遇挫折、困难就产生被动、退缩,因而失去许多成功的机会。缺乏坚韧性的人无法从事要求耐力很强的工作,如科研人员、外科医生等,而缺乏自制、任性、怯懦的人也不适宜去做管理和社会工作。
一般说来,开朗、活泼、热情、温和的性格,比较适合从事外贸、涉外、文体、教育、服务等方面的工作以及其他同人交往的职业;多疑、好问、倔强的性格,比较适合从事科研、治学方面的工作;深沉、严谨、认真的性格,比较适合做人事、行政、党务工作;勇敢、沉着、果断与坚定是新型企业家和管理者不可缺少的性格。
性格就类型而言,可以分为外向型和内向型。就求职而言,在面对面的交谈中,一般是外向性格为好。一项调查显示,在求职面试时,性格外向的人其求职成功率高于性格内向的人。在求职过程中,有时其他条件皆占优势的个性内向者,却竞争不过其他条件不如他的性格外向者。这是因为性格外向的人更善于把自己展示给对方,特别是把自己的长处展示出来。性格内向的人即使有真才实学,但由于不善于展示自己,人家也就无法通过感性印象认识他。求职面试中的感性印象,对于用人单位的招聘者来说有着不可忽视的作用。所以说,求职者的性格是影响其求职成败的重要因素。
美国心理学家霍兰德是著名的职业指导专家,提出了性格类型——职业匹配理论。他认为,学生的性格类型、学习兴趣和将来的职业密切相关。他将人的性格分为六种:现实型、研究型、艺术型、社会型、企业型和常规型。
(1)现实型。他们通常喜欢有规则的具体劳动和需要基本技术的工作,这类人擅长技能性职业、技术性职业,但往往缺乏社交能力。他们粗犷、强壮和务实,情绪稳定,有吃苦精神,生活上求平安、幸福、不激进,倾向于用简单的观点看待事物和世界。适合职业主要有需要用手工工具或机器进行工作的手工工作和技术工作。
(2)研究性。他们喜欢智力的、抽象的、分析的、推理的、独立的定向任务。这类人喜欢独立,不愿受人督促,对自己的学识与能力充满自信;擅长解决抽象问题,尊重客观事实而不愿毫无疑问地接受传统。具有创造精神,不喜欢做重复工作,但往往缺乏领导能力,这类人擅长科学研究和实验工作。
(3)艺术型。他们喜欢通过艺术作品来表达自己的思考和情意,爱想象,感情丰富,不顺从,有创造力,习惯于自省,擅长于艺术、文学方面的工作,但往往缺乏办事员的能力。适合职业主要指艺术创作工作(包括音乐、摄影、绘画、文字、表演等)。
(4)社会型。喜欢社会交往,喜欢有组织的工作,喜欢能让他们发挥社会作用的工作。喜欢讨论人生观、世界观、人生态度等问题。关心他人利益,关心社会问题,愿为团体活动工作,对教育活动感兴趣,往往缺乏机械能力。社会型的职业主要指为大众做事的工作(包括教师、医生、服务员、社团等工作者)。
(5)企业型。他们喜欢竞争,乐于使他们的言行对团体行为产生影响;自信心强,善于说服别人,喜欢加入各种社会团体,喜欢权力、地位和财富,性格外倾,爱冒险,喜欢担任领导角色,具有支配和使用语言的技能,但缺乏耐心和科研能力,擅长管理、销售等工作。
(6)常规型。他们喜欢有系统、有条理的工作,具有安分守己、务实、友善和服从的特点,此类人适宜从事办公室职员、办事员、文件档案管理员、出纳员、会计、秘书等工作。
一般而言,具有六种典型的职业个性的人是极少数的,多数人的职业个性具有多重性,是这六种典型个性的交叉。我们可以通过“霍兰德职业爱好问卷”测试自己的职业兴趣。
(三)兴趣与职业
 兴趣是个体积极探究事物的认识倾向,这种倾向带有稳定、主动、持久等特征。人的兴趣可以是多方面的,可以是精神的、物质的、社会的兴趣等等。如果一个人对某种工作产生兴趣,在工作中就会具有高度的自觉性和积极性,在工作中出成就。反之,则会影响积极性的发展,有可能一事无成。爱因斯坦曾经说过:“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兴趣是努力的原动力,是成功之母。走自己的路,做自己喜欢的事情,选择自己感兴趣的职业,是当今社会最具有典型性的择业观念。
一般来说,兴趣是在后天生活实践中形成,但兴趣有相对的稳定性,它与一个人的个性有内在的联系。因此,大学生在择业过程中应适当考虑自己的兴趣和爱好,不能为了暂时的眼前利益而选择不适合自己兴趣的职业,这样不仅不能充分施展自己的才能,而且会贻误终生。但兴趣爱好在职业选择中,也并不总是起着正向的驱动作用,有时它也是一种耗散力,给大学生带来职业选择的困惑,如有的同学对什么都感兴趣,但没有形成自我特色,在择业时就没有竞争优势;有的同学兴趣面太窄,以至于不能满足社会需要;还有的同学因种种客观因素,个人兴趣与所学专业不一致,也不可避免地造成职业选择的困难。所以,即将毕业的大学生,要对自己的兴趣有一客观的分析,同时还要树立正确的人生志向,调整自己的兴趣爱好,适应社会的需要,争取找到适合自己兴趣的职业,使自己的才智最大程度的发挥。
(四)能力和职业的关系
能力是指才干、技能或能胜任某项工作的主观条件,人们成功地完成某种活动所必须具备的个性心理特征,是人们在社会实践中所表现出的身心力量。一个人的能力高低会影响他掌握各种活动的成绩,影响一个人的活动效果。
能力是在先天素质的基础上,在生活条件和教育的影响、熏陶下,在个体的生活实践中形成和发展起来的,对从事任何职业都是十分必要的。能力包括一般能力和特殊能力,不同的职业要求人有不同的能力。人的职业能力通常可分为一般言语能力、数理能力、空间判断能力、察觉细节能力、书写能力、运动协调能力、动手能力、社会交往能力、组织管理能力等九个方面。如教师、播音员、记者等职业要求有较强的言语能力;统计、测量、会计等职业要求有较强的数理能力;而画家、建筑师、医生等职业对形态知觉能力要求颇高;手指灵活能力较强的人则适于从事外科医生、乐师、雕刻家等职业。
能力还存在着性别差异,女性在哲学界、经济学界、自然科学界所占比例较小,而在文学、新闻、医学、教育、艺术等领域所占比例较大,也就是说,需要形象思维和细致情感的工作更适合女性。
能力与择业的关系十分重要,是择业的重要依据,是求职者开启职业大门的钥匙。我国近代职业教育的倡导者黄炎培先生说:“一个人职业和才能相不相当,相差很大,用经济眼光看起来,要是相当,不晓得增加多少效能,要是不相当,不晓得埋没了多少人才;就个人论起来,相当,不晓得有多少快乐,不相当,不晓得有多少怨苦。”因此,大学生对自己的能力要有一个自我评价,在择业时,大学生应根据自己的能力,扬长避短,选准与自己职业能力倾向相同的职业,在强手如林的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
正确认识自我是大学生直面人生,战胜困难的第一步。客观分析自我,对自己的气质、性格、兴趣、能力等个性心理特征有一个比较正确的认识,不仅对职业选择十分必要,而且与心理健康有重要联系。所谓客观分析自我,就是能清醒地发现自己的长处和短处,不因优点而自喜,亦不因缺点而自卑。对自我的评价不客观,就会出现评价过高或过低的现象,这可能导致择业失败或失误,可能产生心理困扰。

第三节  大学生择业的心理问题

 一、大学生职业生涯选择中的心理误区
心理误区是指人在心理上特别是认识和人格上陷入无出路而又不能自拔,且本人对此又缺乏意识的状态。青年大学生由于涉世不深、经验不足、自我调节能力较弱及自我期望值过高等特点,面对日益激烈的市场竞争与复杂的择业环境,不可避免地会产生因心理矛盾的扭曲和沉积而表现出困惑和不适应,从而导致心理误区。具体表现为:
(一)职业需求模糊
一个大学生,经过十余年的学校生活,从学校走向社会,一开始根本没有考虑到事业发展会怎么样,在找工作时一个是看哪个单位的牌子大,再有就是哪个单位的地方好,第三就是挑哪家单位待遇高,而并没有考虑到自身的发展问题。事实上,大学生很难一毕业就明确干什么,因为学生刚刚踏入社会,很多想法都与社会现实有相当距离。必须要经历现实生活的磨练,才能正确地看待自己、看待别人、看待社会,这时候定位才有意义和价值。
大学生首先要解决的是个人独立思考的问题,即我要不要为自己负责。我们从小到大在父母、老师的搀扶下走过来,很多人生的重要决定是父母、老师代做的。重要的是你要跟着你的心走,只有你想做的事情你才能做得最好。
你自己到底需要什么?这需要每一个走向社会的学生都要冷静地思考,而且是个性化的,合适于别人的未必对你一定合适于你。
有的学生问:我学这个专业有什么用?专业定向与职业定向相关但并非一定要匹配;人才市场瞬息万变,今年的热门专业明年也许并不热门,对这一点一定要有清醒的认识。人生就是一个不断选择不断前进的过程。
(二)职业期望过高
大学本科生只是潜人才,是毛坯,要培养成适销对路的产品还需要时间的磨练,我们的学生普遍存在这里的误区:对自己的估计过高而对用人单位估计过低,习惯性地将用人单位的门槛放得很低,将自己看得较高,比如,大学生经常会问用人单位:“你们提供什么样的待遇给我?”、“你们单位是否有利于我的发展?”“能为我提供什么样的发展平台?”“收入如何”?很少有学生会讲我能为你们做些什么,事实上一个单位选择大学生主要是考虑你能为单位创造什么样的效益。
当然,职业期望过低也不是一件好事。如果你职业期望太高,不仅对择业不利,就是你将来工作了,也会有很强的失落感,职业满意度会下降,因为你心中的期望太高。我想每个本科生拥有的家庭资源、个人资源、个人潜能、职业理想等不尽相同,这就要求个性化地考虑自己的职业期望。比如有的同学缺乏个人资源,家庭又寄托很高的期望,而你又自顾自己奋斗比如考研,考不取不就业再考,此时你就应当考虑自己的家庭背景,不能一味强调自己的未来。
(三)职业起点偏高
很多大学生认为:一个人的起点非常重要,如果毕业时站位不合适,那么将来调整起来就非常困难。有的大学生强调即使不就业,再考研也要追求高起点,高起点包括:地域优势、收入优势、专业优势,总之一个都不能少。当然,一个人如果站在凹地里,他要走到平川都在付出巨大的代价,如果一直处于劣势中,可能会变成井底之蛙,这便是鸡头与凤尾的关系,学生宁做凤尾不做鸡头。这也是一对矛盾:大城市潜藏着巨大的机遇,你有多大的能力就可以有多大的平台,这也并非说明在大城市一定是一件好事。因为大城市竞争的压力、生存的压力、发展的压力都非常巨大,这就要求每位大学生根据自己的情况适度考虑,不要盲目、盲从、盲行,要审时度势,根据自身的情况去考虑,构成世界的既需要山的伟岸也需要小草的点缀,有时候“背靠大树好乘凉”,但另外一句话是“大树底下不长草”。
(四)职业准备不足
进行正确的职业选择,是大学生迈向人生的第一步。尽管大学生会面临各种各样的选择,但与以往的选择相比,这次选择的意义重大。尽管目前职业流动速度加快,但首次的职业选择尤为重要。对大学生而言,他们的职业生活的第一次体验将影响其日后的事业走向与人生发展。然而,世界上的职业千千万万,而社会环境却又相当复杂多变,要做出正确的职业选择会多么不易。雄心万丈步入人才市场的大学生们在择业时遇到的并非都是鲜花与笑脸,更有可能遭遇到的是冷落甚至拒绝,这可能就是真实的社会。每当此时,部分大学生就会产生困惑、忧虑,甚至是逃避、失落等心理。大学生内心承受不了是因为自己的心理准备不足,特别是女生就业难成为一个无法不面对的问题时,大学生应当有这样的勇气:当你一百次被拒绝,你要有第一百零一次站起来的勇气!其次,积累你的优势,别人长一寸,你长一尺!职业生涯的成功永远属于那些不畏困难向前走的人们!
也有的学生看到人才市场的需求过旺,开始提价待沽,沾沾自喜,感觉颇好,感觉自己是皇帝的女儿不愁嫁,开始漫天要价,甚至今天签约明天就毁约,在用人单位心中缺乏良好信誉;有的学生手中握着数个单位,比较着、衡量着却迟迟不决策,等到自己想决策的时候机遇已经不再。
二、困扰大学生择业的几种常见心理现象
大学生在择业中出现的矛盾心理以及心理误区,如不能得到及时的疏导宣泄,则可能发展成为影响择业的心理障碍。这种不良的心理障碍一旦形成,就会严重困扰大学生的日常学习、生活乃至择业。一般地说,大学生择业中出现的心理障碍多属适应过程中的轻度心理障碍。
(一)焦虑
焦虑是由心理冲突或挫折而引起的,是紧张、不安、焦急、忧虑、恐惧等感受交织成的情绪状态。绝大多数大学生在择业过程中,都会或多或少地出现焦虑。优秀学生焦虑的问题是能否找到实现人生价值的理想单位;学业成绩不理想的学生焦虑没有单位选中自己怎么办;来自边远地区的同学为不想回本地区而焦虑;恋人们为不能继续在一起而焦虑;女同学为用人单位“只要男性”而焦虑;还有一些大学生优柔寡断,竟因不知自己毕业后向何处去而焦虑。
大学生的上述焦虑状态一般并不会对未来职业生涯产生影响。一般来说,适度的焦虑会使学生产生压力,这种压力可以增强人的进取心,从而产生奋发有为的精神。但是,如果焦虑不能得到及时的缓解,就有可能向病态发展,表现出情绪紧张、心情紊乱、注意力不能集中、身心疲倦、头昏目眩、心悸、失眠等症状。这种焦虑,使大学生毕业时精神上负担沉重、紧张烦躁、心神不宁、萎靡不振;学习上得过且过、穷于应付、反应迟钝;生活中意志消沉、长吁短叹、食不安味,卧不安席。有些学生在屡遭挫折之后,甚至产生了恐惧感,一提择业就心理紧张。此时,焦虑不但干扰了大学生的正常的生活、学习和娱乐,还成为择业的绊脚石。
(二)自负
自负心理是过高地估计个人的能力,失去自知之明。一部分学生自认为是“天之骄子”,什么都懂,什么都会,应得到优待,于是在择业过程中,总是抱有洋洋自得、自负自傲的心理。面试时,夸夸其谈,海阔天空,给用人单位留下浮躁、不踏实的印象,用人单位难以接受。在自负心理的支配下,部分大学生的择业观念不正确,心理定位偏高,只看到自己的优点,看不到自己的弱点,表现出非常强的优越感,往往不切实际地追求高工资、高名利的单位,而对一般的工作单位百般挑剔,甚至提出过高的要求。由于自负的大学生不能审时度势地认请自己,缺乏自知之明,其结果必然会高不成低不就,迟迟不能落实单位。看到别人都签了约,他们常常会牢骚满腹、怨天尤人,对社会、学校和他人都可能怀有不满情绪,但有时也会向相反方向发展,出现比较严重的自卑心理,从而不敢应聘求职。
(三)自卑
自卑心理表现为对自己的能力评价过低,看不起自己。这一消极有害的心理在不少大学生身上存在,严重影响他们的就业。一些性格比较内向,不善言辞,成绩平平,面对择业市场,常常产生自卑心理,不敢大胆推荐自己,认为自己竞争力不够。有些大学生不能客观地认识自己,在择业中他们缺乏自信心,勇气不足,例如认为自己相貌不好,怕用人单位以貌取人,更害怕用人单位拒绝而无地自容。自卑心理源于他人对自己的不客观评价和自己对自己的消极暗示。反复地消极暗示可能导致认知功能的丧失,尤其是对于一些自我意识发展不健全的大学生,部分择业困难的女大学生以及性格内向或有生理缺陷的大学生来说,强烈的自卑心理会成为他们择业乃至生活的最大障碍。而且,自卑会使大学生在求职时怯于出头,羞于表现、依赖性强,其结果是这些学生不能很好地向求职单位展示自己的才华,常常会坐失良机,使其求职成功率不高。
(四)怯懦
怯懦者害怕对冲突,害怕别人不高兴,害怕害别人,害怕丢面子。所以在择业时,因怯懦,他们常常退避三尺,缩手缩脚,不敢自荐。在用人单位面前他们唯唯诺诺,不是语无伦次,就是面红耳赤、张口结舌。他们谨小慎微,生怕说错话,害怕回答问题不好而影响自己在用人单位代表心目中的形象。在公平的竞争机遇面前,由于怯懦,他们常常不能充分发挥自己的才能,以至于败下阵来,错失良机,于是产生悲观失望的情绪,导致自我评价和自信心的下降。
(五)依赖
在择业中,有的大学生对自己缺乏清醒的认识,择业信心不足,犹豫观望,择业依赖父母,依赖社会关系,依赖学校和老师。在人才市场上,父母代替子女、朋友代替自己与用人单位洽谈的场面屡见不鲜,好像不是大学生自己求职,而是父母亲属在求职。这些大学生缺乏自我选择决断能力,不能积极主动地去竞争,去推销自己。依赖心理是普遍存在的,但人们并没有给予足够的重视。
(六)冷漠
当一些大学生因在择业中受到挫折而感到无能为力,失去信心时,会出现不思进取、情绪低落、情感淡漠、沮丧失落、意志麻木等反应。他们自认为看破了红尘,决计听天由命,任凭自然发落。冷漠是遇到挫折后的一种消极的心理反应,是逃避现实,缺乏斗志的表现。这种心理是与就业的竞争机制不相适应的。
(七)问题行为
问题行为即违背社会行为规范的适应不良行为。毕业前一些大学生因某些主体需要不能满足或强度较大的挫折感,加之平日缺乏应有的品德与个性修养,可能发生各种各样的问题行为。常见的有逃课、损坏东西、对抗、报复、迁怒于人、进行不良交往、过度消费、嗜烟、嗜酒等等。问题行为的存在,不仅影响学生的顺利择业,还可能严重导致违纪与违法。
(八)躯体化症状
躯体化症状是由于心理压力和生活方式而导致的异常的生理反应。毕业前的大学生,由于心理应激水平高、心理冲突强度大、挫折体验多,加之一部分大学生性格上本来就不十分健全,因此容易导致某些躯体化症状,如头痛、头昏、血压不正常、消化紊乱、背痛、肌肉酸痛、口干、心慌、尿频、饮食障碍或睡眠障碍等。这些症状若不及时排除,则会危及学生的身体健康和心理健康。
从以上种种反应可以看出,大学生在求职择业中产生的心理障碍,具有适应性障碍的特征。主要是因大学生面对求职环境的应对不良而引起,故有的焦虑急躁,有的自卑怯懦,有的冷漠逃避,有的孤傲目空一切,有的全身不适,有的食欲不振,这都说明,他们对求职环境缺乏一种良好的适应。但这种现象只属于发展过程中的适应不良,只要大学生主动适应就业环境,各方面引导得法,这些心理障碍就会随着时间的推移而逐渐消失,大多数不会形成心理疾患。

第四节  大学生择业的心理调适

 一、关于调适的基本观点
 (一)充满自信
知人为聪,知己为明;知人不易,知己更难。大学生应该对自己有充分的认识,把主观愿望和客观条件结合起来,强化自信心理。一些大学生在求职过程中,由于怯于出头,羞于表现,常常给人以唯唯诺诺、缺乏能力的感觉,不能给自己提供施展才华的机会。在面对日益激烈的人才竞争,大学生就应该抛弃自卑心理,树立自信意识。充满自信,在平时就应注意培养自己良好的人格品质,改变那些不适应发展的不良的人格品质,培养自信乐观,自强不息,宽容豁达,开拓创新等品质,树立自信心。在求职遇到挫折困境时,要相信自己的能力,不被暂时困难所吓倒,正视现实,放眼未来,要相信未来是美好的前途是光明的,对自己抱有合理而坚定的信心,定能达到理想的彼岸,找到自己满意的工作,同时要适时调整自己的不良心理。对求职的期望适度,保持实事求是,知足常乐的心理。有理想、有抱负的青年大学生,更应该怀着一腔热血,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去建功立业,奉献青春。
记得有这样一个寓言故事:有两只小青蛙,不小心掉进了一个装油的坛子里,想跳出来,油太腻,想爬出来,坛子太滑,多次努力没有结果。其中一只想:反正没有希望还游什么呢?这样想着于是越来越游不动了;而另一只虽然疲劳还是坚持游着:只要有力气,我都要游下去!游着,游着,它突然碰到了一块坚实的固体,是黄油在它的不停的搅动下凝固起来,它踩在凝固的黄油上一用劲跳了出来——原来成功就这么简单。
(二)正视社会现实
人是社会之人,是现实之人。正视社会现实是大学生择业必备的健康心态之一。积极的心态是正视社会,适应社会;消极的心态是脱离社会,逃避社会。目前总的趋势是随着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社会越来越尊重知识,尊重人才,而随着大学生就业制度改革深化,随着国家劳动认识制度的改革配套,社会将尽可能为大学生求职择业提供较好的环境,职业选择的机会将大大增加,这必定为大学生施展自己的才能提供广阔的天地,也有利于大学生自身的发展与成才。但同时也必须看到,我国目前的生产力还比较落后,供需形势不平衡,教育结构不合理,社会为大学生提供的工作岗位不可能使人人满意。另外我国的大学生就业市场还需要进一步完善,不正之风还有可乘之机,用人单位自主权扩大以后,对大学生要求更加严格。所以,大学生要从实际出发,更新择业观念,面对人才市场,必须勇于竞争,以便被社会承认和接受。正视社会现实,还需要大学生认清社会需求,根据社会需要选择适合自己的工作,而不应好高婺远、脱离实际。人的本质是社会关系的总和,人不能离开社会而生存与发展,每个人自我愿望的实现都离不开他所处的社会环境。择业作为人的一种社会性活动,必然也会受到种种社会条件的制约。大学生如果脱离社会需求,则很难被社会接纳,甚至难以生存下去。那种一味追求个人名利,满足自己的愿望的择业观是不可取的。
 (三)培养独立意识
社会并不把大学生当作学生或未成熟的青年看待,社会要求大学生对自己行为负完全的责任。因此,大学生在校期间有意识地培养自己的独立意识是十分重要的。首先,要培养自己独立生活的能力。从纷繁琐碎的日常小事开始,训练独立处理问题,发展各种基本生活技能的能力,摆脱家庭的关怀呵护,学会自立。其次,要注重培养独立处理学习、生活、应付工作的能力。最大限度地发挥自己的创造性,而不是在等待老师安排和指导下去做,要学会顺应环境,改变环境。第三,要在思想上和心理上走向独立。思想上意识到大学生要走自己的路,要有自己独立的见解,寻求自己的奋斗目标,独立处理面对的各种问题,不断完善自己的思想体系;而心理上的独立,很重要的一方面是要有自信心,无论成功与否,身在顺境还是逆境都能坦诚地对待自己,都相信自己的能力,做到自尊、自爱、自信、自强,保持乐观进取,积极健康的心态。
(四)正确对待挫折
挫折是试金石,心理健康的人,勇于向挫折挑战,百折不挠;心理不健康的人,知难而退,甚至精神崩溃、行为失常。大学生在求职过程中应保持健康稳定的心理,积极进取的态度,遇到挫折,不要消极退缩,要认真分析失败的原因,是主观努力不够,还是客观要求太高,是主观条件不具备,还是客观条件太苛刻,经过认真分析,才能心中有数,调节好心态。有的同学一次落聘就灰心丧气、一蹶不振,落聘虽失去一次选择职业的机会,但并不等于择业无望,事业无成。因此,遇到挫折,要敢于向挫折挑战,知难而进,百折不挠。因为通向成功的道路不会是平坦的,只有坚强不屈,顽强拼搏,才能达到光辉的顶点,而那些一遇挫折就偃旗息鼓的人,只能半途而废,永远不可能成功。对待挫折不是被动适应和一时忍耐,而是要放弃等待机遇、怨天尤人、牢骚满腹的挫折心理,藐视困难,增强信心,修订目标,客观分析,积极进取,创造新生活。
二、心理调适的具体方法
大学生要控制自己的心境、自觉地调整内在的不平衡心理、增强心理素质、保持乐观向上的情绪,就需要不断地对自己进行心理调适。下面介绍几种常用的心理调适方法,供大学生在择业过程中,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有选择地加以使用。
(一)自我激励法
自我激励法主要指用生活中的哲理、榜样的事迹或明智的思想观念来激励自己,同各种不良情绪进行斗争,坚信未来是美好的,因为失败、挫折已经成为过去,要勇敢地面对下一次,尽可能地把不可以预料的事当成预料之中的,即使遇到意外事件出现或择业受挫,也要鼓励自己不要惊慌失措、冲动、急躁,而是开动脑筋、冷静思考、寻找对策。大学生在择业过程中,要相信自己的实力,通过自我激励,增强自信心,消除自卑感,保持良好的情绪和心态。
(二)注意转移法
注意转移法即把注意力从消极情绪转移到积极情绪上。当不良情绪出现时,可以采取转移注意力的方法寻找一个新颖的刺激,激活新的兴奋中心以抵消或冲淡原来的兴奋中心,使不良情绪逐渐消失。如:听听音乐,参加体育运动,进行自我娱乐,接受大自然的熏陶,参加有兴趣的活动等等,使自己没有时间沉浸在因各种原因引起的不良情绪反应中,以求得心理平稳。
(三)适度宣泄法
当遇到各种矛盾冲突,引起不良情绪时,应尽早进行调整或适度宣泄,使压抑的心境得到缓解和改善。宣泄的较好方法是向你的挚友、师长倾诉你的忧愁、苦闷,使不良情绪得到疏导。在倾诉烦恼的过程中,可以获得更多的情感支持和理解,获得认识和解决问题的新思路,增强克服困难的信心。也可通过打球,爬山等运动量较大的活动,消除压抑心理,恢复心理平衡,但应注意场合、身份、气氛,注意适度,宣泄应是无破坏性的。
(四)自我安慰法
自我安慰法又称自我慰藉法,关键是自我忍耐。在择业中大学生常常会遇到挫折,当经过主观努力仍无法改变时,可适当地进行自我安慰,以缓解动机的矛盾冲突,解除焦虑、抑郁、烦恼和失望情绪,这样有助于保持心理稳定。在因受挫折而情绪困扰时,可用“亡羊补牢,犹未为晚”,“塞翁失马,焉知非福”等话语来做自我安慰,解脱烦恼。
(五)合理情绪疗法
合理情绪疗法认为,人们的情绪困扰是由于不正确的认知即非理性信念所造成的,因此,通过认知纠正,以合理的思维方式代替不合理的思维方式,就可以最大程度地减少不合理的信念给人们的情绪带来的不良影响。例如,有的大学生择业不顺利就怨天尤人,认为“人才市场提供的岗位太少”,“用人单位要求太高”,其原因就在于他只从客观上找原因,认为“大学生择业应当是顺利的”,“社会应该为大学生提供充足的岗位”等等。正是由于这些不正确的认知信念,造成了他的不良情绪,而这种不良情绪恰恰来自于他自己。所以,如果能改变这些不合理的观念,调整认知结构,不良情绪就能得到克服。大学生运用合理情绪疗法时要把握三点:第一,要认识到不良情绪不是源于外界,而是由于自己的非理性信念所造成的;第二,情绪困扰得不到缓解是因为自己仍保持过去的非理性信念;第三,只有改变自己的非理性信念,才能消除情绪困扰。
自我调适的方法还有很多,如环境调节法、自我静思法、广交朋友法、松弛练习法、幽默疗法等。这些都是应变的一些方法,但最主要的是大学生要树立正确的择业观,对择业要充满信心,要注意磨练自己的意志,培养乐观豁达的态度,不要惧怕困难、挫折,要始终保持积极向上的精神状态和健康的心理。
  三、择业方法及技巧
大学生在择业时,积极的心理准备和心理调适固然重要,但掌握一定的方法与技巧也是必不可少的。
(一)自荐的方法和技巧
大学生为顺利求职,需要通过各种途径和方法正确地宣传、展示和推销自己。自荐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自己能否进一步获得面试的机会,是一次不见面的“面试”,因此,作为大学生要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1、选择恰当的自荐方式
常见的自荐方式有:口头自荐,书面自荐,广告自荐等多种。选择何种自荐方式,对每一位求职者而言,无疑是至关重要的,大学生应当从自身的实际情况出发,选择恰当的自荐方式。对谈吐自如,反应敏捷且具有一口流利普通话的求职者,选择口头自荐,较能发挥自己的优势;能写一手隽秀的字体和漂亮文章的求职者,选择书面推荐更能显示出求职者的魅力。在人才竞争日益激烈的情况下,选择哪种自荐方式还要看用人单位的需要,同时,自荐材料的递送方式也很重要,求职者向用人单位当面呈送自荐材料,可加深用人单位的印象,增强求职成功的可能性。
2、自荐材料准备充分
自荐材料包括自荐信、个人简历、证明材料和学校推荐表等。自荐材料应当完整齐全。自荐信主要是进行自我情况的介绍,展示个人的能力和特点;个人简历主要让用人单位了解自己过去的经历;证明材料是个人所取得的成绩;学校推荐表反映学校对自己的认可情况。自荐材料的准备,一要实事求是,恰如其分;二要突出重点,强调个人的专长和特点;三要文笔流畅,字迹端正;四要措词谦虚,不用可能引起别人反感的话语。有时,自荐材料用多种文字书写对求职也有帮助。如你在少数民族地区择业,用民族文字和汉语撰写自荐信会取得良好效果,如前住外事、旅游、合资企业工作,可另准备一篇外文自荐信,让用人单位了解你的外文水平。
3、掌握自我介绍的技巧
灵活掌握自我介绍的技巧有利于帮助大学生顺利打开求职的大门。自我介绍时,要积极主动,自信大方;要突出重点,有针对性地强调自己的专业特长、知识面和兴趣爱好;要实事求是,不要文过饰非;要有的放矢,针对用人单位的具体要求来介绍自己的能力。
4、赢得好感的技巧
赢得用人单位的好感也就达到了求职目标的一半,为了赢得用人单位的好感,自荐时可从四个方面把握:第一,应聘时着装应整洁大方、干净利落、女同学切忌浓妆艳抹,穿着过分透明或性感的裙装。第二,自荐时要充满信心,落落大方,交谈时从容不迫,声音适度。第三,自荐时在以礼待人,举止得当,在面试场合,无论男生还是女生都不宜将手插进兜里或倒背、叉腰,而吞云吐雾,指手画脚,都不会给人留下良好印象。第四,要注意言语平实、客观,避免锋芒太露、夸夸其谈,回答问题要切题,要注意文明用语.不使用油腔滑调,格调低下的俗话。建立良好第一印象的方法(SOLER)值得重视。S:表示坐或站要面对别人;O:姿势要自然开放;L:身体微微前倾;E:目光前倾;R:放松。
(二)面试的方法
在择业过程中,用人单位常通过面试来决定是否录用应聘者。面试不仅能考核一个人的综合能力,还可以使招聘者通过观察,了解应聘者是否具备从事某种工作的能力。面试是大学生择业的一个重要环节,应当予以充分重视。
1、面试的准备
为了面试时能从容应战,大学生在面试前应从三个方面做好准备:
(1)了解用人单位的情况。大多数招聘者都会提出与本单位有关的问题,因此,求职者对用人单位的情况应有所了解,以缩小双方的距离,增加招聘者对你的好感。在面试前,应通过网络、报纸、电视等媒体或熟人介绍等方式去搜集用人单位的信息,如历史、规模、主要业务、用人特点与要求等,从而在面试时能有的放矢。
(2)进行模拟问答。用人单位在面试过程中常会提出这样或那样的问题,求职者应对用人单位在面试中可能提出的问题做出预测,并进行模拟问答。招聘者要求回答的问题通常有四个方面:一是介绍自己;二是选择该单位的理由;三是对时事政策的了解和看法;四是如被录用将以什么样的抱负和姿态投入工作。事先准备好应聘单位可能的问题及其回答,将有助于应聘者的在面试中表现出良好状。
(3)保持良好的精神状态。在参加面试前要适当放松,调整自己的心态,应注意休息,以便有充沛的精力参加面试。
2、面试的基本礼仪
在日常社交中,礼仪是不可少的,在面试时,求职者更应注意讲究礼仪,否则就会让招聘者觉得你缺乏修养。面试时要遵守时间,一般可提前5—10分钟到达面试地点。衣着应整洁,不要给人不修边幅之感。举止要自信文雅,表情要自然,动作要得体,坐和立都要保持良好的姿态。要注意聆听对方的讲话,向对方介绍问题时,眼睛要注视对方,不要东张西望,也不要眼睑低垂。
3、面试的语言应用
面试时的语言表达也是十分重要的。面试者回答问题时口齿要清晰,注意控制说话速度,保持语言流畅,答话要简练完整,注意不要用口头语和不文明语言,注意语调和速度的正确运用。面试时,谈话要含蓄,遇到难以回答的问题,机智、幽默的语言会增加轻松愉快的气氛,有助于化险为夷。在面试交谈中要随时注意听者的反应,要根据对方的反应,适时地调整语气、语调、音量及内容,发现对方无兴趣,马上转移话题,发现对方侧耳倾听,说明音量太小,要适当提高声音。
4、回答问题的技巧
面试中,掌握答问技巧对应聘者十分重要。回答时要抓住重点,言简意赅、切忌长篇大论,让人不得要领。对招聘者提出的问题不可简单地用“是”或“否”作答,应讲清原因和理由,进行适当的解释。如对招聘者提出的问题一时摸不到边际或难以理解,可陈述自己对问题的理解,待对方确认后,有的放矢,切忌答非所问。回答问题时要有个人独特的见解,但也不必为此而标新立异。面试时遇到自己不知、不懂、不会的问题,不要不懂装懂,牵强附会,应诚恳坦率地承认自己的不足。虚心向对方请教,反而会引起主试的信任和好感。
(三)笔试和签约
笔试是应聘考核的辅助方式,近年来受到用人单位的重视,也反映大学生的心理素质与职业素质,主要的方法有:心理测验,用来测试应聘者的心理健康状况与职业兴趣、职业能力、态度和个性、气质等;专业考试,主要是检验求职者的专业知识与相关能力;命题写作,反映求职者的驾驭语言文字的能力和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签约是求职的最后环节,也是职业选择的最后一步。协议书规定了学校、学生和用人单位三方的权利与义务。因而作为一种合同,大学生一定要慎重对待就业协议,认真考虑合同条款并做最后决定。

关闭窗口

 

南华大学 教务管理在线 图书馆 就业信息网 人力资源处 国际交流与合作处 教育部 人民网


Copyright © 2018  南华大学经济管理与法学学院 All Rights Reserved

地址:中国 湖南 衡阳 衡祁路228号  邮编:421001 电话0734-8282510 邮箱:jgf@usc.edu.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