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管理学院
 学院首页  学院概况  本科教育  研究生教育  科学研究  党群工作  学生工作  招生就业  交流合作  校友之家  表格下载 
当前位置: 学院首页>>科学研究>>管理文件>>正文
中共南华大学委员会关于印发《南华大学“双一流”建设实施方案》的通知
2019年03月20日 19:56  

各二级单位党委(党总支部),校属各部门、各单位:

《南华大学“双一流”建设实施方案》已经学校党委会研究讨论通过,现予以印发实施。

 

 

                      中共南华大学委员会

                          2017年4月19日
南华大学“双一流”建设实施方案

 

为深入贯彻国务院《统筹推进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总体方案》、教育部、财政部、国家发展改革委《统筹推进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实施办法(暂行)》、《湖南省建设教育强省“十三五”规划》和《湖南省全面推进一流大学与一流学科建设实施方案》的文件精神,落实南华大学第三次党代会的决定,坚持“一基三实、一路三建”发展思路,全面完成三个“十大”发展任务,积极推动学校“十三五”事业发展,努力实现“双一流”建设目标,现制定《南华大学”双一流”建设实施方案》,具体内容如下:

一、指导思想

深入学习习近平总书记的系列重要讲话精神,坚持学校“一基三实、一路三建”发展思路,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以体制机制改革为动力,以服务创新驱动发展、促进经济社会发展为导向,以一流学科建设为基础,以学科创新团队建设为载体,以拔尖人才计划、多层次平台建设和成果为支撑,加强国际协同、科教协同和行业协同,不断提升人才培养质量、科技创新能力、社会服务水平和文化传承创新能力,全面提高学科整体实力和影响力,到2020年把学校建设成为湖南省重点建设的5所国内一流大学之一。

二、基本原则

(一)坚持以一流为目标

围绕学校整体发展目标,按照国内一流和省内一流两个标准,聚焦优势特色学科,聚焦重点领域,进一步凸显学科优势和特色,逐步提升学科水平和影响力,努力建成一批国内一流学科和省内领先学科,为学校建设成为国内一流大学提供支撑。

(二)坚持以学科为基础

优化学科结构,强化学科队伍建设,凝练学科发展方向,突出学科建设重点,创新学科组织模式,大力推动多学科深度交叉融合,大力推动行业协同、科教协同和国际协同,有效汇聚校内外、多学科创新资源,打造更多学科高峰,带动学校发挥优势,办出特色,有效促进学科建设和创新能力建设。

(三)坚持以人才为核心

加快实施船山人才工程和高水平拔尖人才引进工程等系列计划,构建多元人才培养和选聘渠道,聚集国内外优秀人才。实施学科创新团队建设项目,组建优秀学科创新团队。建立团队带头人制度,搭建稳定有力、方向坚定、攻坚克难的科研团队。完善科研平台建设,为科研提供良好条件。提高薪酬待遇,改善生活条件,吸引优秀人才。坚持立德树人,突出人才培养中心地位,培养具有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的各类拔尖创新人才。

(四)坚持以需求为导向

面向国际学术前沿,服务经济社会发展,围绕国家重大需求,尤其是核、医、环境三大行业创新驱动发展、国防重点工程建设以及区域经济发展的重大需求,着力解决相关领域的重大科学问题、行业共性关键技术难题和重大社会发展问题,把人才培养、科学研究、服务社会做实。

(五)坚持以改革为动力

坚持推进校院二级管理、干部管理、人事聘用、收入分配、人才培养、科研管理、后勤服务等制度全面改革,逐步形成立项、建设、考核、流动与评价等机制,为学校“双一流”建设营造良好的制度环境和文化氛围。

(六)坚持以绩效为杠杆

结合学校校院二级管理体制、人事制度和干部制度改革,构建完善的学科创新团队建设运行模式,建立激励约束机制,鼓励公平竞争,强化目标管理,突出建设实效,加大建设阶段成果考核力度,充分激发内生动力和发展活力,引导学科不断提升建设的速度与水平。

三、建设目标

2020年,学校2-3个学科进入国内一流学科行列(全国学科排名进15%),2-3个学科ESI全球排名进入前1%,4-6个学科进入省内一流学科行列(省内学科排名前5名);其他学科整体实力和水平显著提升,学校成为湖南省重点建设的5所国内一流大学之一。

2030年,1-2个学科进入国内一流学科前列(全国学科排名进10%,ESI全球排名进入前1‰),3-4个学科进入国内一流学科行列(全国学科排名进15%,同时ESI全球排名进入前1%),学校整体进入国内大学100强。

四、建设任务

(一)推进学科交叉融合,凝练学科研究方向

围绕一流学科建设目标和要求,聚焦学科发展前沿,优化学科结构布局,精心谋划学科发展方向。按照主要建设领域的发展需要和创新团队的组建要求,强化与国内外一流大学、高水平科研机构和大型骨干企事业单位的密切合作,打破校内各单位、各学科之间的体制机制壁垒,深入实施学科交叉融合,形成并强化相关研究领域的学术优势和学科特色,把科学研究做实,不断提升学科的国际国内影响力,不断增强学科整体实力和水平。

(二)汇聚高端创新人才,打造一流创新团队

继续实施人才强校战略,夯实人才队伍之基,优化人力资源配置,聚集国内外优秀人才,尽快完成学校的人才工程计划,加快培养和引进一批活跃在国际学术前沿、满足国家经济社会发展和三大行业重大战略需求的战略科学家、学科领军人才、杰出青年学术骨干和优秀创新团队。构建并不断完善创新团队系列人事制度体系,探索有利于吸引优秀人才的多元人才选聘与薪酬制度,建立以创新质量和贡献为标准的考核与评价制度,完善以团队为单元的考核机制,推进跨学院、跨学科、跨领域培育组建创新团队,增强人才队伍的可持续发展能力和对学科创新的支撑能力。

(三)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培养拔尖创新人才

坚持立德树人,突出人才培养的中心地位,把人才培养做实,着力培养具有强烈使命感和社会责任心,综合素质高、国际视野广,创造精神、创新意识、创业能力强的各类拔尖人才。加快推进教育教学改革,完善质量保障体系,把创新创业教育作为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突破口,融入人才培养方案和课程体系。汇聚优质教育资源,改革人才培养模式,积极探索国际协同、科教协同、行业协同人才培养新模式,建设一批国家级和省级教育教学实践示范基地,打造创新人才培养实验区,不断提升人才培养质量,培养一大批创新创业的生力军。

(四)搭建一流科研平台,提升科技创新水平

瞄准全国乃至全球高水平标杆,对接国际学术前沿及国民经济社会发展的重大需求,与国内外高水平大学、科研机构、大型骨干企事业单位加强合作,在大科学计划、大科学工程、高端创新、高端智库等领域积极创建并努力建成一流创新驱动平台,力争在国家级科研平台建设上取得新突破。实施协同创新,充分发挥学校的科技创新源头引领和科技服务支撑作用,围绕战略性、全局性、前瞻性重大问题,加强原创性研究,抢占基础研究和前沿技术研究制高点;围绕国民经济社会发展和三大行业重大战略需求,加强应用研究、智库建设和成果转化,产出一批高精尖的重大科研成果,推动三大行业转型升级,把服务社会做实。

(五)加强国际交流合作,提升国际学术影响

加强与世界一流大学和学术机构的实质性合作和国际协同创新,将国外优质教育资源有效融入教学科研全过程,开展高水平人才培养和科学联合攻关。营造良好的国际化教学科研环境,结合学校实施的人才工程计划,重点引进本领域国际知名专家作为学校战略科学家、高端创新人才;积极承担国际科技合作项目,打造国际科技合作平台;主办高水平国际学术会议,不断提升国际学术影响力。

五、建设方式

(一)实施一流学科重点建设、重点提升、重点培育三类项目

根据建设目标和建设重点,学校“双一流”建设按一流学科重点建设项目、一流学科重点提升项目和一流学科重点培育项目三类予以实施。一流学科重点建设项目重点支持以进入国内一流学科行列(同时ESI全球排名进入前1%)为目标的学科领域,着力提升学科综合实力;一流学科重点提升项目重点支持以进入省内一流学科行列为目标的学科领域,着力服务经济社会发展重大需求;一流学科重点培育项目重点支持具有进入省内一流学科行列潜力的学科领域,具有鲜明的学科特色和较广阔的发展前景。三类建设项目根据学科属性不同,分别按理工医类和人文社科类确定主要建设指标,每类项目每年将投入建设资金,并由校学术委员会与第三方进行遴选和考核。

(二)实行一流学科创新团队建设模式

学校“双一流”学科建设项目均以一流学科创新团队为主体进行建设,学科创新团队实行首席专家负责制。首席专家一般由院士、全球高被引科学家、长江学者、千人计划、国家杰青、万人计划、国家重大课题首席专家、国家科技奖第一完成人、省科技领军人才、南华大学船山人才工程第二层次以上人选等担任,由各学科结合自身优势特色领域和方向,在充分研讨的基础上,采取自主申请或民主推荐等方式产生。鼓励优秀中青年学术骨干作为首席专家申报一流学科重点培育项目。首席专家根据本学科领域和方向建设需要,瞄准国家、行业、国防建设和区域经济的重大需求,可以按照跨学科交叉组建的方式,自主选择学科创新团队成员。首席专家在团队和人才引进、学科建设方向、科研平台建设等方面拥有自主权。创新团队分两阶段进行建设,第一阶段为培育孵化期,中期考核合格后进入第二阶段发展成熟期。

六、建设领域

(一)面向国际学术前沿、国防工业、核工业和湖南省战略重大需求,以核科学与技术学科为牵引,与软件工程、电子科学与技术、机械工程、数学、化学、物理学、生物学等学科深度融合,重点开展原创性基础研究和前沿技术研究,推广成果转化,促进核学科发展,带动相关学科发展,进一步彰显我校办学特色。

(二)面向国家医疗卫生行业的重大需求和《“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以基础医学为牵引,以临床医学为重点,以药学、公共卫生与预防医学、护理学为协同,加强医药卫生学科的深度融合,与相关核学科深度交叉,强化医学转化,在心脑血管疾病、肿瘤和神经系统疾病的发病机制及防治、新药研制、临床研究等方面取得重大突破,进一步提升品牌效应。

(三)面向国家新型城镇化、“一带一路”等国家战略、重大基础设施建设及战略性新兴产业的重大需求,以土木工程学科为牵引,与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城乡规划学、环境工程、机械工程、电子科学与技术等学科深度融合,主要开展建筑环境优化设计、节能减排、工程防灾减灾与智能结构、绿色建筑与建筑工业化、工程环境治理技术等领域的共性关键技术研发及应用,促进土木工程学科发展,带动相关学科发展。

(四)面向国家应对安全问题的重大需求,以安全科学与工程学科为牵引,与土木工程、核科学与技术、矿业工程、软件工程、机械工程等学科深度融合,重点开展核设施、建筑、安全管理等方面的关键技术和方法研究与应用,强化成果产出与社会效应。

(五)面向战略性矿产资源产业发展及二次资源开发与综合利用的重大需求,以矿业工程学科为牵引,与地质资源与地质工程、化学、生物学、安全科学与工程、软件工程、机械工程等学科深度融合,主要开展智慧矿山、生态矿山、安全矿山、效率矿山等关键技术研发及产业化,促进矿业工程学科发展,带动相关学科发展。

(六)面向湖南省社会发展、公共事务管理、新型高端智库建设的重大需求,以管理科学与工程为牵引,与软件工程、应用经济学、工商管理、公共管理和工医等学科深度融合,增强管理科学与工程学科优势与特色,带动相关学科的交叉融合与发展,提高智库服务的能力与水平。

(七)其他学科可面向国际学术前沿、国民经济社会发展、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重大需求和学校卓越人才综合素质培养的需要,通过与优势特色学科进行交叉融合,自主选择并精心谋划建设领域和建设内容,坚持以文化人、工医强文,加强人文社会学科内生融合,促进外国语言文学、马克思主义理论和哲学等学科与理工医学科相结合,走交叉、应用、特色发展之路,全面提高人文社会学科水平。

七、建设标准

(一)一流学科重点建设项目

1、理工医类

1)到2020年,新增湖南省“双一流”建设实施方案支撑项目(“双一流”领军人才计划、“双一流”创新团队建设计划、“双一流”学科建设计划、“双一流”创新人才培养计划、“双一流”科学研究计划、“双一流”产学研合作平台计划)5-6个;

2)到2020年,新培养和引进院士、国内外大师级专家学者、“千人计划”人选、“新世纪百千万人才工程”国家级人选、“长江学者”、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国家重大科技计划的首席科学家,中国科学院“百人计划”入选者等国家级人才工程人选,国外知名大学或研究机构的知名学者等2-3人;新培养和引进5-10个省级以上学科带头人;30个青年骨干人才;

3)到2020年,新增ESI高被引论文25篇以上,国家级科技成果奖1项,省部级科技成果一等奖1-2项,千万级项目1-2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40项以上,科研经费3000万元以上;新增国家级教育科学规划课题1-2项,获国家级科研平台1个,省部级1个;

4)到2020年,新增国家级教学成果奖1-2项,国家级规划(精品)教材(主编或参编)1-2部,新增发明专利30项以上,获省优博论文2-3篇,培养一批拔尖创新人才;

5)到2020年,承担国际合作项目3-4项,主办具有国际影响力的学术会议3-4次。

2、人文社科类

1)到2020年,新增湖南省“双一流”建设实施方案支撑项目(“双一流”领军人才计划、“双一流”创新团队建设计划、“双一流”学科建设计划、“双一流”创新人才培养计划、“双一流”科学研究计划、“双一流”产学研合作平台计划)3-4个;

2)到2020年,新培养和引进国内外大师级专家学者、“千人计划”人选、“新世纪百千万人才工程”国家级人选、“长江学者”,国外知名大学或研究机构的知名学者等1-2人;新培养和引进3-5个省级以上学科带头人;20个青年骨干人才;

3)到2020年,新增国家级哲学社会类奖1-2项,百万级项目或国家社科基金重大课题1-2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社科基金项目10项以上,发表SSCI、A&HCI、SCI、CSSCI检索的论文40篇以上,科研经费1000万元以上;获省部级科研平台1个;

4)到2020年,新增省级教学成果一等奖1-2项,国家级规划(精品)教材(主编或参编)1-2部,获省优硕论文3-4篇,培养一批拔尖创新人才;

5)到2020年,承担国际合作项目1项,主办具有国际影响力的学术会议2-3次。

(二)一流学科重点提升项目

1、理工医类

1)到2020年,新增湖南省“双一流”建设实施方案支撑项目(“双一流”领军人才计划、“双一流”创新团队建设计划、“双一流”学科建设计划、“双一流”创新人才培养计划、“双一流”科学研究计划、“双一流”产学研合作平台计划)3-4个;

2)到2020年,新培养和引进院士、国内外大师级专家学者、“千人计划”人选、“新世纪百千万人才工程”国家级人选、“长江学者”、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国家重大科技计划的首席科学家,中国科学院“百人计划”入选者等国家级人才工程人选,国外知名大学或研究机构的知名学者等1人或新培养和引进湖南省“百人计划”人选、湖南省“芙蓉学者”特聘(讲座)教授、国家优秀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湖南省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湖南省科技领军人才、其他省(市)著名的人才计划入选者等省部级人才工程人选,国外知名大学、研究机构的研究人员2人;新培养和引进3-5个省级以上学科带头人;20个青年骨干人才;

3)到2020年,新增ESI高被引论文10篇以上,省部级科技成果二等奖2项,200万级项目2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30项以上,科研经费2000万元以上;获省部级科研平台1个;

4)到2020年,新增省级教学成果奖1-2项,国家级规划(精品)教材(主编或参编)1部,新增发明专利20项以上,获省优硕论文3-5篇,培养一批拔尖创新人才;

5)到2020年,承担国际合作项目2项,主办具有国际影响力的学术会议2-3次。

2、人文社科类

1)到2020年,新增湖南省“双一流”建设实施方案支撑项目(“双一流”领军人才计划、“双一流”创新团队建设计划、“双一流”学科建设计划、“双一流”创新人才培养计划、“双一流”科学研究计划、“双一流”产学研合作平台计划)2-3个;

2)到2020年,新培养和引进湖南省“百人计划”人选、湖南省“芙蓉学者” 特聘(讲座)教授、湖南省科技领军人才、其他省(市)著名的人才计划入选者等省部级人才工程人选,国外知名大学或研究机构的研究人员1-2人;新培养和引进2-4个省级以上学科带头人;15个青年骨干人才;

3)到2020年,新增省部级一等奖1-2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社科基金项目10项以上,发表SSCI、A&HCI、SCI、CSSCI检索的论文30篇以上,科研经费500万元以上;

4)到2020年,新增省级教学成果奖1-2项,国家级规划(精品)教材(主编或参编)1部,获省优硕论文2-3篇,培养一批拔尖创新人才;

5)到2020年,主办有国际影响力的学术会议1-2次。

(三)一流学科重点培育项目

1、理工医类

1)到2020年,新增湖南省“双一流”建设实施方案支撑项目(“双一流”领军人才计划、“双一流”创新团队建设计划、“双一流”学科建设计划、“双一流”创新人才培养计划、“双一流”科学研究计划、“双一流”产学研合作平台计划)2-3个;

2)到2020年,新培养和引进湖南省“百人计划”人选、湖南省“芙蓉学者”特聘(讲座)教授、国家优秀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湖南省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湖南省科技领军人才、其他省(市)著名的人才计划入选者等省部级人才工程人选,国外知名大学或研究机构的研究人员1-2人;新培养和引进2-3个省级以上学科带头人;10个青年骨干人才;

3)到2020年,新增ESI高被引论文5篇以上,省部级科技二等奖1项,百万级项目2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20项以上,科研经费1000万元以上;

4)到2020年,新增省级教学成果奖1项,国家级规划(精品)教材(主编或参编)1部,新增发明专利10项以上,获省优硕论文2-3篇,培养一批拔尖创新人才;

5)到2020年,承担国际项目1项,主办具有国际影响力的学术会议1-2次,或具有国内影响力的学术会议2-3次。

2、人文社科类

1)到2020年,新增湖南省“双一流”建设实施方案支撑项目(“双一流”领军人才计划、“双一流”创新团队建设计划、“双一流”学科建设计划、“双一流”创新人才培养计划、“双一流”科学研究计划、“双一流”产学研合作平台计划)1-2个;

2)到2020年,新培养和引进湖南省“百人计划”人选、湖南省“芙蓉学者”特聘(讲座)教授、国家优秀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湖南省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湖南省科技领军人才、其他省(市)著名的人才计划入选者等省部级人才工程人选,国外知名大学或研究机构的研究人员1人;新培养和引进1-2个省级以上学科带头人;5个青年骨干人才;

3)到2020年,新增省部级一等奖1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社科基金项目6项以上,发表SSCI、A&HCI、SCI、CSSCI检索的论文20篇以上,科研经费200万元以上;

4)到2020年,新增省级教学成果奖1项,国家级规划(精品)教材(主编或参编)1部,获省优硕论文1-2篇,培养一批拔尖创新人才;

5)到2020年,主办具有国际影响力的学术会议1次,或具有国内影响力的学术会议2次。

八、遴选办法

在全校范围内按一流学科重点建设、一流学科重点提升和一流学科重点培育三类项目进行申报遴选,实行一流学科创新团队建设模式。申报团队根据相关填写《南华大学“双一流”建设项目申报书》,填报团队现有情况,编制2017年-2020年建设规划,细化、量化建设目标、建设内容、年度实施计划、资金需求和来源、保障措施等,制定绩效考核评价量化指标体系。校学术委员会将与校外专家对团队目前水平、建设规划和绩效考核评价量化指标进行可行性、科学性、合理性综合评估,择优遴选并进行公布。建设时间为2017年-2020年,第一阶段为培育孵化期(2017年-2018年),中期考核合格后进入第二阶段发展成熟期(2019年-2020年)。计划立项建设4个一流学科重点建设项目、6个一流学科重点提升项目和2个一流学科重点培育项目,立项数量以最后结果为准。

九、过程管理

学科建设处根据当年学校经费预算及建设项目总体计划,按年度下达年度经费分配方案。首席专家根据年度建设资金投入额度编制《南华大学“双一流”建设项目年度任务书》,并将年度任务书报送学科建设处。学科建设处组织专家对各项目的《南华大学“双一流”建设项目年度任务书》及仪器设备购置计划书进行审查。按照专家意见对任务书和仪器设备购置计划进行修改完善。

学校“双一流”建设项目严格按审批后的计划执行。执行过程中,首席专家不得随意变更计划。因特殊原因需要变更,须先提交申请报告和论证材料,经学科建设处审查(重大变更需经校学术委员会批准)后方可变更。

学校对各立项建设项目于每年年底进行年度检查,年度检查结果将作为下一年建设经费投入的重要依据。项目建设第二年年底,学校组织专家对项目进行中期检查,按检查结果对项目类别进行动态调整,对建设实施不力、成效不好的项目实行中期淘汰。建设期满,由学科建设处负责组织专家对建设项目进行验收和效益评估。根据需要,学校可在建设过程中或建设期满时,委托社会中介机构对建设项目开展评估。

学校“双一流”建设项目实行动态调整。连续两年无正当理由未完成年度计划,经校学术委员会审议,撤销对立项项目资助,并按照建设需要适当增补新的建设项目。

十、保障措施

(一)组织保障

学校学科建设领导小组负责“双一流”建设的整体设计、规划、评审、立项、建设、评价考核等事宜,发展规划部负责具体日常事务,相关职能部门积极配合,围绕学校的“双一流”建设开展好各项工作。各二级单位要全面加强党的领导和党的建设,坚持正确办学方向,深化综合改革,破除体制机制障碍,出台教学、科研、人事、财务、资产等相关改革制度文件,为创新团队有效运行提供制度保障。

(二)资金保障

学校负责对国家专项投入、省专项投入和学校自筹资金进行统筹安排,对三类建设项目支持力度进行动态调整。学校设立“双一流”建设专项资金,确保“双一流”建设任务的实施。

(三)条件保障

加大支撑平台建设力度,加快建设工医科研平台,为学科创新团队提供良好条件。

(四)制度保障

各二级单位根据本方案的意见,改革并出台教学、科研、人事、财务、资产等相关改革制度文件,为创新团队有效运行提供制度保障。

 

 

 

 

 

 

 

 

南华大学党政办公室                20174月19日印发  

 

关闭窗口

 

南华大学 教务管理在线 图书馆 就业信息网 人力资源处 国际交流与合作处 教育部 人民网


Copyright © 2018  南华大学经济管理与法学学院 All Rights Reserved

地址:中国 湖南 衡阳 衡祁路228号  邮编:421001 电话0734-8282510 邮箱:jgf@usc.edu.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