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管理学院
 学院首页  学院概况  本科教育  研究生教育  科学研究  党群工作  学生工作  招生就业  交流合作  校友之家  表格下载 
当前位置: 学院首页>>学生工作>>成长辅导>>正文
 第八章 健康的爱情观
2017年05月17日 00:00 佚名  本站原创

第八章 健康的爱情观


     谈及大学生活,不可避免的一个话题就是爱情。一群经过长年苦读的少男少女们,欣喜、好奇而又略带不安地来到了大学校园。学习的目标不再像中学时那么明确,也不再是生活的惟一重要内容。看着成双成对的师兄师姐,勇敢者早早地就涉人了爱河;其次者,或出于对爱的渴望,或耐不住寂寞,也纷纷步其后尘;即便是那些毕业时仍孑然一身的人,又有几个未谈论过爱情。对这一群20岁左右的天之娇子们来说,爱情已不是一个禁忌。不同的个体,相异的个性,多样的人生阅历,形成了千差万别的爱情观,于是各类爱情悲喜剧随时在大学校园中上演着。

第一节 爱情是什么

一、爱情是什么
(一)名人论爱情
马克思说:“真正的爱情是表现恋人对他的偶像采取含蓄、谦恭甚至羞涩的态度,而绝不是表现在随意流露热情的过早的亲昵。如果你以人就是人以及人同世界的关系是一种充满人性的关系为先决条件,那你只能以爱去换取爱,以信任换取信任,如果你想欣赏艺术,你必须是一个有艺术修养的人,如果你想对他人施加影响,你必须是一个能促进和鼓舞他人的人。你同人及自然的每一种关系必须是你真正的个人生活的一种特定的、符合你的意志对象的体现,如果你在爱别人,但却没唤起他人的爱,也就是你的爱作为一种爱情并不能使对方产生爱情,如果作为一个正在爱的人你不能把自己变成一个被人爱的人,那么你的爱情是软弱无力的,是一种不幸。”
瓦西列夫在《情爱论》中说:“爱情是作为男女关系上的一种特殊的审美感而发展起来的,爱情创造了美,使人对美的领悟能力敏锐起来,促进对世界的艺术化认识。” “爱情把人的自然本性和社会本质连结在一起,它是生物关系和社会关系、生理因素和心理因素的综合体,是物质和意识多方面的、深刻的、有生命的辩证体。”
苏霍姆林斯基说:“真正的爱情,这意味着不仅是欣赏美,而且要培植美,创造美”;“在生活中还有别的事情的时候,爱情才会是美好的,如果没有崇高的社会目标将人们联结在一起,爱情就会变成地狱。”
别林斯基说:“爱情是生活中的诗歌和太阳,但是在我们这个时代,如果想把幸福大厦仅仅建立在爱情之上,并在内心指望自己的一切意愿都得到充分满足,他将是不幸的。”
柏拉图认为:心灵像一驾马车,它由三部分组成:驭者与两匹马,驭者是理智,一匹是不驯的劣马,一匹是听话的好马,好马是意志冲动,劣马是情欲,好马“能自治,知廉耻”,是正确见解的朋友,而劣马“靠鞭打才能勉强驯服”。这匹马朝着肉欲的宴席疾驰,沉湎于享乐之中。
人本主义心理学家卡尔·罗杰斯说:“爱是深深的理解和接受”。
马斯洛认为:“爱的需要涉及给予和接受爱,我们必须懂得爱,必须能教会爱、创造爱、预测爱。”
弗洛姆认为:爱是我们对所爱者生命与成长的主动关切,没有这种关切就没有爱。
心理学家海德说:“爱是深度的喜爱。”
(二)大学生谈爱情
这些来自于心理健康教育课堂中,大学生理解的爱情:
“爱情,根本就没有搞懂她的可能,如果仅凭我们的那一些智慧的话。面对她时,表现出来的疑虑、期盼和恐慌,无法掩饰地写在年轻的脸上,只因无论是怎样坚强的心灵,都会有脆弱的侧面,在于灵魂之中,无法逃避的是你自己。罗马城堡的高墙是多么坚不可破啊,摧毁它的却正是来自这个伟大国家的内部纷争。分崩离析,祸起于萧墙之内,内力胜于外力,无论是破坏或是建设,无论是爱情还是其他。有些人敬畏爱情,或许出于这个原因,也就是这个原因,爱情或能创造奇迹,或者酿出悲剧。”
这是对生活怀有理性态度的大学生心中的爱情。
“爱情是什么?对于罗密欧和朱丽叶而言,爱情是致命的毒药,对于奥瑟罗来说,爱情是嫉妒的匕首。而对于我,爱情又是什么?这是一个没有穷尽答案的问题。在人生的某些片段,我们会不自觉的去思考她们。”
这是正在思考爱情的大学生。
“爱情可以去理解、可以去解释、可以去研究、可以去……但爱情的美只能在感动中得以体会,那是一个充满了想象与超脱现实的生命经验。你永远无法理解为什么一个人可以那样的去爱另一个人,除非你也曾深深体会。
这是正在恋爱的学生理解的爱情。
有时候,爱情就好像一个妖精,潜着夜的阴影,隐藏在我们灵魂的那些软弱与彷徨的背面。你若不够坚强,她便悄然念动一些恶咒来使你更加痛苦,而我们却无法使用我们惯常的逻辑和理智来进行抵抗,因为爱情是非理性的东西,如果你妄想去分析,她会让你饱受挫折,并且丧失掉最后的一点自信。比较好的方法是依靠忍耐、时间和自生的力量。你若不够坚定,她便又在你耳边低声呢喃,吹气若兰,撩动你的发梢,轻拨你的心弦,使你陶醉,然后陷入激流中迷局般的漩涡。这样的情况,有些人曾经体会,于是有些人便说:爱情是无聊的东西!是真的吗?好像从来没有人给出这个问题的绝对答案。爱情如此神秘,只因不了解的人尚不敢去揭开她的面纱,而了解了的人却又沉默了。在爱情面前,语言成了多余;在爱情面前,人人都是小孩,经验往往胜于才智,沉默却更让人领悟。
这是一名刚刚恋爱的男生笔下的爱情。
对于爱情,我想还是怀着一些敬意、一点理性的好。在任何时候,我们都不应对她表示轻视,但也不要靠得太近,在你有了确定把握之前。虽然我同样渴望真挚得爱情,但是爱情需要太多东西支撑了,比如信任、理解、责任、担负、宽容。爱情看上去不象是物质的东西,事实上也的确不是。爱情好像花朵的美丽,美丽来自于花朵,花朵依赖土壤生存。一切那样自然,又是那样现实。无论爱情如何绚烂,都不该忘记她脚下的土壤。沙子里种不出美丽的花朵,没有雨露滋润,野百合也会枯萎。若是稍稍给出自己一点空间,留住一份理智,爱情似乎会更有价值。好像一名希望培育出真正名贵花朵的花匠,只有依循了最一般的客观规律后,才能种出美丽来,才不会在满地的枯叶和干涸的泥土中迷失自己的心灵。
这是一位优秀女大学生的爱情感悟。
人人都在期待爱情,爱情却不会为每个人停留。谁不期盼一份真挚不变的爱情啊!可是我终究还是没搞懂爱情是什么东西。爱情依旧是那样神秘,一如几千年来的一贯作风,而我依然深信不疑,一如在我之前所有找寻答案的人一般。于是我还将继续追寻。在找到答案之前,我只希望还在等待她的人儿,不要错过了她;已经得到了她的人儿,不要轻率的对待她;而蠢蠢欲动的人儿,先要审视自己的内心。
这是一位等待爱情的年轻的而沉稳的心。
爱情也许是人类一种最复杂而微妙的情感,人们用世界上最美的语言采描述它,说爱情是首诗,爱情是首歌,爱情像涓涓的流水,爱情像巍峨的高山……古往今来,多少关于爱情的动人故事影响一代又一代青年。
每个人的心中也许都有一个爱情字典,虽然答案可能各不相同,但有些显然是共同的部分,即爱情离不开男女之间的性爱,爱情是一种强烈的内心情感体验。概括地说,所谓爱情,就是一对男女之间基于一定的社会关系和共同的生活理想,在各自内心中形成的对对方最真挚的倾慕,并渴望对方成为自己终身伴侣的最强烈的感情;是两颗心灵相互向往、吸引、达到精神升华的产物;是人类特有的一种高尚的精神生活。
二、爱情的实质与特征
(一)爱情的实质
人类历史上曾出现过两种厚此薄彼、相互对立的爱情观。
古希腊学者“柏拉图式”的爱情说,把爱情推上了纯粹的精神世界。他们认为爱情与性欲毫不相干,而是男女在精神上的依恋,爱者的情感完全溶化在对所爱的人的关怀之中。这是一种“唯精神论”的观点,这种观点认为爱情的目的是没有肉体接触的灵魂的融洽,坚决否认精神同肉体、意识同物质的联系,把爱情推向一种神圣但无法在现实社会中加以实现的境地。
与此相反,“文艺复兴”时期资产阶级学者提出的“唯性欲论”观点却把爱情看作是性欲的本能。他们认为人类爱情产生的唯一根源是性欲,爱情的目的是为了性欲的满足。与“唯精神论”的爱情观相比,这种爱情尽管更接近于现实,把人从“天上”重新拉回到“地上”,但是在这里,美好的人类爱情、完全与动物的生理本能等同起来,人类爱情神圣的光环在这种观念中已经被践踏得踪影难觅。
就其两种观念而言,无论是强调精神的“唯精神论”,还是强调性欲的“唯性欲论”,都仅仅反映了爱情的一个侧面。在人类社会从诸多矛盾走向逐步统一的进程中,随着辩证唯物主义的产生与发展,人们开始用一种科学的态度来揭示爱情。所谓爱情,是一对男女,基于一定的客观物质条件和共同的人生理想,在各自内心中形成的对对方的最真挚的仰慕,并渴望对方成为自己终生伴侣的最强烈的、稳定的、专一的感情。
爱情具有两种属性:社会属性和自然属性。自然属性主要满足人的生理需要,即性爱;社会属性指满足人的精神需要和责任(家庭责任),即情爱。爱情是性爱与情爱两者相互作用而产生的,它是人类的一种高级精神生活。它不仅要求男女双方在思想、情感、性格等方面共鸣和谐,而且要求男女双方共同承担应负的社会责任和义务。爱情是一种责任,是一种奉献,而不是索取和占有。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这样教导儿子:“要记住,爱情首先意味着对你的爱侣的命运、前途承担责任……爱,首先意味着献给,把自己的精神力量献给爱侣,为他(她)缔造幸福。”正是无私的奉献和给予,才使爱情高尚纯洁。爱人双方的彼此付出正是爱的最好表达。可见“爱情的本质就是给予”的概念,集中体现了共产主义道德体系中恋爱观的核心内容。只有懂得爱情的本质,才可能获得真正的爱情,相爱才能成为永恒。
(二)爱情的特征
1、互爱性
爱情具有对等性,正如恩格斯所指出的:真正的爱情“是以所爱者的互爱为前提”。所谓互爱,是指男女双方既是爱者又是被爱者,既是爱情的主体,又是爱情的客体,二者在地位上是完全平等的,不存在依附和占有关系。爱情不是私欲,也不等同于同情或怜悯。任何牵强和欺瞒的感情付出都不会带来真正的爱情。只有一方对另一方的爱恋只是单相思,不能与真正的爱情混为一谈,它只是一枚无花果,如果不及时撤出,一味沉溺于其中,带来的将是无尽的心灵折磨,使人 丧失意志,贻误青春。只有男女双方互相爱慕,平等相待,爱情才能健康发展。爱情,是以男女双方的互相爱慕为前提的。恋爱双方既是爱者又是被爱者。
2、专一性
所谓专一性,是指爱情的忠贞不渝,也可称之为排他性。爱情的专一性与传统道德中的从一而终有着本质的区别。经过一段时间的接触,发现对方并非自己理想中的伴侣,应该勇敢而明确地提出分手,而不能认为“嫁鸡随鸡,嫁狗随 狗”,那带来的将是一辈子的痛苦。
性爱按其本性来说就是排他的。爱情要求双方在感情上和性关系上都忠贞专一,不与任何第三者分享。爱情所包含的特有的感情和义务只能存在于恋爱者两人之间。同时,爱情的排他性并不意味着对他人的排斥和漠不关心,它只是在两性结合的意义上排除对他人的爱,因此,恋爱的任何一方与他人包括异性建立友谊都是正当和正常的。
3、无私性
成熟的爱情是在保留自己完整性和独立性的条件下,也就是保持自己个性的条件下与他人合二为一。爱是一种主动的给予欢乐,旨趣、理解、知识、幽默、他的爱慕,生命活动的全部表达方式和全部证明方式,通过提高自己的生命感,提高了另一个人对生活的热爱,充实了另一个人的生命。真爱的双方,不会在乎对方给自己带来多少物质上的享受,只会考虑自己为对方奉献了多少。
4、持久性
青年人中流行这样一句话:“不在乎天长地久,只愿曾经拥有。”看似潇洒,其实不如说是对爱情难以把握的一种无奈。恋爱中的人信誓旦旦,海枯石烂”,结婚后则把爱情象美丽的婚纱般弃之一旁,哭天抢地地后悔:“婚姻是爱情的坟墓。”诚然,婚后的生活更多的是柴米油盐酱醋茶,但并非就远离了爱情。相反,婚后现实的生活把爱情带出了象牙塔,使之在生活的风风雨雨中接受考验,使爱情之花走出温室,开得更健硕、更鲜艳。爱情的持久性,便是体现在爱情内容的更新上。首先,双方原有的新鲜感渐渐消退后,要不断地更新自我,完善自我,带给对方新的认识,新的感受,而在这种新的认识中,两人的爱情又达到一个新的境界,而不能认为反正“生米已煮成熟饭”,便不修边幅,也不再顾忌自己的缺点,全然放松自己,那样只会使爱情之花逐渐枯萎。其次,爱情的持久性还表现在对爱情的珍惜上。有的人婚前温柔体贴,婚后则把对方或者当作奴仆使唤,或者当作“出气筒”,随意发泄情绪。殊不知,爱情是天下最娇嫩的花朵,如果不去珍惜,却只一味的索取和伤害,这份淳厚的感情也会败落。最后,爱情的持久性还要求爱人们不因对方的健康、地位等发生变化而改变感情,而应该在对方最需要自己的时候给予鼓励和慰籍。爱情的持久性意味着爱情所包含的感情因素和义务因素不仅仅存在于恋爱过程中,而且存在于婚后夫妻生活和家庭关系之中。恋爱双方相互爱慕的情感,以及由此所应承担的义务和责任都应该是持久的。自然,继承这种持久性的前提,则在于恋爱的双方在以后的婚姻和家庭生活中,不断地耕耘这片播种希望的土壤,使两人的爱情生活不光在形式上,而且在情感上、心理上真正“情同初恋”。
三、爱情的成份与种类
在对爱情的众多研究中,美国耶鲁大学的斯腾柏格教授提出了爱情成分理论,认为人类的爱情虽复杂多变,但基本上不外由三种成分所组成。形成爱情的三种成分分别是:
动机成分:动机有内发的性驱力,也包括异性之间身体容貌等到特征彼此吸引;
情绪成分:由刺激引起的身心激动状态,如喜、怒、哀、惧等;
认知成分:对情绪和动机是一种控制因素,是爱情中的理智层面。
爱情三因论认为,两性间的爱情形式因人而异,很可能所有情侣间的亲密关系和热烈程度各不相同,但基本上都是这三元素彼此不等量的配合而演化出来。如果将爱情三因论的主张与色觉理论的三元论相比,两者极为相似。色觉三元论将红、绿、蓝视为三元色,按照三者不同比例的配合,即可产生出所有不同的颜色。爱情是人类心理上的色彩世界,每对情侣自己所调出的色泽如何,那要看他们如何处理自己的动机、情绪和认知。
斯腾柏格进一步将动机、情绪、认知三者各自单独在两性间发生的爱情关系,分别称之为亲密、激情、承诺三种成份。亲密是指与伴侣间心灵相近,互相契合,互相归属的感觉,属于爱情的情感成份;激情是指强烈地渴望与伴侣结合,促使关系产生浪漫和外在吸引力的动机,也就是与性相关的动机驱力,属于爱情的动机成份;而承诺则包括短期和长期两个部分,短期的部分是指个体决定去爱一个人,长期的部分是指对两人之间亲密关系所作的持久性承诺,属于爱情的认知成份。仅仅有情感的爱是一种迷恋,仅有承诺的爱是一种“空洞的爱”,只有接近性的爱只是喜欢,情感与承诺结合是迷恋的爱,情感与接近性结合是罗曼克的爱,承诺与接近性结合是伴侣的爱,三个维度结合在一起才是圆满完美的爱。随着认识的时间增加及相处方式的改变,上述的三种成份将有所改变,爱情的三角形会因其中所组成元素的增减,其形状与大小也会跟着改变。三角形的面积代表爱情的质与量,面积愈大;三角形越大,爱情就越丰富。斯腾伯格进一步提出:在三种成份下有八种不同的爱情关系组合,其分别为:
        1.无爱:三种成份俱无;
        2.喜欢:只包括亲密部份;
        3.迷恋的爱:只存在激情成份;
        4.空爱:只有承诺的成份;
        5.浪漫之爱:结合了亲密与激情;
        6.友谊之爱:包括亲密和承诺;
        7.愚爱:激情加上承诺;
        8.美满的爱:三种成份同时包含在关系当中。

第二节  大学生的爱情

一、大学生是否可以谈恋爱

在课堂教学与咨询中,大学生经常问:大学生可以恋爱吗?恋爱利大于弊还是弊大于利?这既有个体差异,也有社会环境的影响,后者的影响更大。比如说,在农业社会,年轻人的结婚年龄普遍偏小。而在现代社会,快速的生活节奏与自我发展的双重压力使更多的人先立业后成家。而大学生尽管生理成熟,但承担繁重的学业任务与未来发展的任务,他们需要更多的时间发展自我。当爱情的脚步走近时,你可能无法逃避,你拥有选择的权利。但是,大学生恋爱也是一把双刃剑,因为大学的时间是一个常量,你精力的分配将决定你未来的发展。因而是否可以恋爱并非一个绝对的规定,它与个体的身心成熟与社会文化因素有关。生理成熟是大学生恋爱的物质基础,心理与社会性成熟更是恋爱的必要准备。恋爱作为大学生情感发展历程中的重要体验会对大学生产生积极或消极的影响。
那么对大学生来说,究竟是否可以谈恋爱呢?“未成熟的果实是不能采摘的,同样,未成熟的人不宜步人情场”。当你具备了基本的爱的知识,具备了恋爱的生理和心理基础之后,可以积极地去寻找,但不代表着大学期间一定要找到。爱与不爱都由自己心中的标准判断,这些标准可以是对对方的要求,也可以是对自己学习、事业和感情的目标规划。符合标准了而不爱,说明你害怕成长;不符合标准而接受爱,则是爱的轻率。

(一)爱情产生的生理基础
爱情产生的生物学基础是生理的成熟。
青年期是童年与成年之间的一个发展过渡期。一般认为它处于12、13到18、19至20岁,青年期始于青春期,个体在此期间达到性成熟并具备了生殖能力。青年期的早期征兆之一就是青年人身高与体重的急剧增加。女孩一般发生在9.5-14.5岁之间,男孩一般发生在10.5-16岁之间。
青年期的第一性征以生殖所必须的器官,在女性为阴道、卵巢、子宫;男性为睾丸、前列腺与精囊。这些器官的不断发育导致了性成熟。女性成熟的基本征兆是月经,男性成熟的基本征兆是尿液中首次出现精子。第二性征是和性器官无直接关系的性成熟征兆。包括生理变化、皮肤变化、声音的变化、以及阴毛、鬓毛、腋毛和体毛的变化。
伴随着生理的成熟常常会带来心理上的变化。其中身体的早熟与晚熟会影响青年的心理。早熟的男孩平衡、自然、放松、受同伴的欢迎,较多成为群体中的领导;而晚熟的男孩常常觉得自己能力不足,被拒绝、被支配、有依赖心,缺乏安全感,攻击性强,反抗父母,而且较少想到自己。早熟的女孩子敏感、害羞、心理变化微妙。生理的成熟个体差异较大,大学生整体上性器官与性功能完全成熟。

(二)爱情产生的心理基础
身体的成熟一定会带来爱情吗?答案显然是否定的。中国人经常谈到的某个孩子“懂事早”特指其心理上的成熟程度。尽管生理的成熟也受到社会文化与环境的影响,但心理的成熟更多受社会文化与环境的影响。大学生的心理是社会环境综合影响的结果,从校园到校园如此简单的人生经验,使大学生的社会经历显得单薄甚至有些单纯,但大众传媒特别是网络,又使大学生与社会紧密地联系在一起,其影响是双向的:一方面,社会文化成为大学生心理成长的催化剂,太多的传媒关注大学生,使他们的心理如同雨后春笋急剧成长;另一方面,社会经验的短缺使他们的成长或多或少带有不现实性,或者说,象牙塔中的心理成长还带有相当的书院气息。个体的成长永远不可能脱离社会环境而存在,只有在社会多种因素的碰撞中,积极的因素占优势,大学生才会呈现较高的心理发展水平或达到理想状态,否则就会出现迟滞、消极或扭曲的状况。这一点需要引起高度重视。大学生的心理发展主要有以下几方面:

一是自我意识进一步加强。恋爱是大学生强烈自我意识的重要表现途径,爱情是成长中重要的自我证实与自我实现。在恋爱这个特殊时期,恋人眼中的评价占有绝对优势。在大学生自我意识逐步形成与完善的时期,个体在恋人眼中成为最重要的“镜中我”,这将影响着自我意识的完善与发展。一般而言,自我意识发展水平较高的学生,有着正确的自我评价,在爱情中能够把握自己,了解自己,也容易把握爱情;而自我意识发展水平较低的学生,自我、自尊与自信的建立相当程度上依赖于恋人的评价,当拥有爱情时认为自己是世界上最幸福的人,而当爱情远去时,容易自我怀疑、自我否定甚至自我抛弃。因此,自我意识是大学生心理发展的重要方面。
二是性意识进一步强化。与中学时代的朦胧相比,大学生对异性的好感变得清晰而直接,他们会使用多种策略与异性相处,特别是对于自己钟情的异性,大学生大胆而策略地表达自己的爱情。在中国传统文化中,性意识的表达不被积极倡导,性的冲动与对异性渴慕的冲突不被重视。值得重视的是,性意识的发展带来性驱力的增强,如果对其进行正确的引导,合理的抑制与适当的满足是个体心理发展的重要前提。值得重视的是,与大学生性意识的发展相伴随,受不良社会文化的影响,大学生在性上采取的宽容甚至情感消费主义对大学生日后的婚姻爱情生活将会带来消极影响。
三是自我控制力加强。自我控制能力是心理发展的重要指标。大学生抽象思维能力的空前发展与自我控制能力的提高,使他们在爱情面前能够克制自己的欲望和感情,正确分析个人的行为及其利弊,做出恰当的选择。在恋爱中,特别是当面临爱情、考研、就业等多种选择时,绝大多数学生能够根据自己的现实情况做出判断。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爱情是人生的一大幸福,也是人生的一大难题,年轻人在闯入爱情的大门时,要严肃、认真、慎重和细致的考虑,至少要问自己6个问题:一问你学会对别人忠诚没有;二问你能否做到不自私;三问你能否善于控制自己的愿望;四问你的双亲对此有什么意见;五问你是否想过今后会有孩子;六问你是否想过未来家庭中除了欢乐之外,还有忧愁、灾祸和不幸。在上述问题未做出回答之前,请不要轻易说:“我爱你”。然而,要始终保持对爱情严肃认真的态度,必须有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作基础。一个人只有树立起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才能始终如一地严肃认真地对待爱情。

二、什么不是爱情

 一是偶像化的爱情。一个没有达到产生高度自我知觉的人,倾向于把自己所爱的人“神化”,他同自己的力量异化并把自己的力量反射到他爱的人身上,将他爱的人当作一切爱情、光明与祝福的源泉而受到他的崇拜。这一过程中,人失去了对自己力量的觉悟,在被爱者身上失去了自己,而不是找到自己。从长远观点看,没有一个人能符合崇拜者心愿,当然不可避免地会出现失望,而解决这一问题的方法是寻找新偶像——这种偶像式的爱情在最初的体验是强烈性与突发性。这种爱常常被看作是真正的与伟大的爱情。恰恰是这种所谓的强烈性和深度却表现了那些恋爱者的饥渴和孤独。

二是完美的爱情。这种爱情的本质只能存在于想象之中,而不是存在于同另一个人实实在在的结合之中,这种爱情往往是用代用品使自己满足;另一种表现是将现时推移过去。我们常常将恋爱的对方想象得极其完美。特别是校园爱情被称为“真空爱情”或“玻璃爱情”就是因为大学生扩大了爱情的完美性而忽视了其现实性。当真实的生活摆在面前时,大学生的爱情显得脆弱不堪,因为完美本身拒绝缺点。

三是爱的投射。当恋爱失败或受挫后,将注意力放到“所爱者”的错误和缺点上,对他人的细微错误的反应十分灵敏,而对自己的问题与弱点却不闻不问。他们考虑更多的是如何指责对方或者教育对方。那么,二者之间的爱情关系就成为相互投射。事实上,当恋爱受挫后,当事人需要认真反思自我,而非投射。

四是爱情的非理性观念。认为爱情意味着甜蜜,意味着没有冲突。恋人之间的相互冲突,那些属于人的内在现实并能在人的心灵深处体验到的冲突决不是毁灭性的,这些冲突会带来净化,会带来心灵的沟通与理解。关于爱情的非理性观念主要有以下十类:一是没有爱情的大学生活是失败的;二是爱情是靠努力可以争取到,即付出总有回报;三是爱不需要理由;四是因为相爱而发生的性关系无可非议;五是恋人是完美的,爱情是至高无上的;六是爱是缘分也是感觉;七是不在乎天长地久,只在乎曾经拥有;八是爱情重在过程不在结果;九是爱情能够改变对方;十是失恋是人生重大的失败。由于受非理性观念的影响,部分大学生将恋爱置于其他重要人生任务比如学业之上,甚至因为爱而荒废了学业。有的学生坚信爱情中付出总有回报,做爱情的守望者,耐心地等待,有的甚至采取极端举措。
关于爱情的非理性观念影响着他们的人生选择,经常在咨询中听到学生讲,“我一直在努力,为什么得不到她的爱?我的爱可以感动神灵,唯独不能令她感动。”还有单相思的“我只是默默地爱他,我不在乎他是否在乎我”;“为什么随着交往的深入,我发现他不是我生命中等候的人”等等,都是受到自己头脑中非理性观念的影响。

五是产生于孤独无助时的爱恋。爱情产生于何时?我们无法精确计算。但很多悲剧产生于开始,因为开始本身就意味着错误。特别是大学新生,来到陌生的城市,面对陌生的环境,显得无助与孤独。此时,可能一声问候、一束鲜花都会令孤独无助之中的你感动之极。要记住:在孤独无助时,更需要广泛的社会支持如友情而不一定是爱情。“英雄救美人”的悲剧就始于此。

 三、大学生恋爱心理形成的三个阶段

(1)对异性的敏感期
    指刚进入青春期的青年人,由于身体的迅速发育,引起了男女性别的不同生理和心理的急剧变化。尤其第二性特征的出现和性意识的觉醒,对异性之间的性别差异非常敏感,在异性面前时常会感到羞怯和不安。此阶段中,往往男女学生界限分明,彼此疏远,相互回避。

(2)对异性的向往期
随着性生理上的发育成熟,性心理开始发展,男女情窦初开,产生了异性之间的相互吸引,出现彼此希望接触的意愿。处于此阶段的青年男女,开始特别注意自己的容貌和风度,希望引起异性的注意和兴趣,博得他(她)们的好感和青睐。生活中,开始关心周围发生的爱情方面的趣闻轶事,喜爱阅读和观看描写爱情内容的文学作品、影视艺术,经常与同龄人谈论男女爱情问题,并利用各种机会与异性接触交往。甚至个别学生开始递纸条、写情书,明确地向对方求爱。但是,这一时期的男女青年,由于其生理和自我意识的不成熟性,他们对异性向往的对象,基本上是泛化的、不稳定的、缺乏专一性的,是一种不成熟的恋爱心理。所以,有人又称此阶段为泛爱期。

  (3)恋爱择偶期  
在这一阶段男女青年性心理已逐步成熟,社会阅历在不断丰富,恋爱观开始形成,对异性的向往逐渐专一,开始相互寻求和选择自己的配偶对象,建立和培育双方的爱情,进入成熟的恋爱心理。目前的高校大学生:年龄一般在17至24岁,正是处于“异性向往期”向“恋爱择偶期”的—过渡时期,也正是—个人的恋爱心理开始形成和逐步走向成熟的重要时期。

第三节  大学生的恋爱问题与调适

一、大学生恋爱中出现的不良倾向

(一)神圣爱情开始倾斜

1、恋爱功能休闲化
不少人考入大学后,没有顺利完成由中学生到大学生的角色转换,没能及时了解和规划大学生活,人生理想“休眠”,学习动力缺乏,感到学习生活枯燥乏味、精神空虚,造成心理上极度的孤独寂寞,于是一些学生用“恋爱”的方式来摆脱寂寞,为了找男朋友而找朋友,为了找女朋友而找朋友,然后两个人一起吃饭,一起看电影,一起逛街……给人一种做伴的感觉,恋爱成了他们度过“闲暇”时光和消耗充沛精力的理想选择。有人将大学生分为三派:出国派、考研派、恋爱派。这种分法虽然有些偏颇,但还是一针见血地指出学生中确实有这样一部分人,他们胸无大志,缺少抱负,把恋爱作为大学生活的主旋律,进大学的目的只是为了混个文凭。

2、恋爱过程快餐化
一方面,由于生理和心理的日趋成熟,使得在校大学生有了接近异性的冲动。另一方面,他们又认为在大学期间谈恋爱,成功的机率不大,特别是面对日益激烈的就业压力,使得许多恋人在毕业时不得不选择分手。于是,不少同学是抱着一种玩世不恭的态度在谈恋爱,他们不愿意付出真感情,不是为了寻觅终身伴侣,而仅仅是在寻求一种两性情感生活上的即时满足和人生体验,说的不好听一点就是玩弄异性。恋爱的进程越来越快,恋爱的过程越来越短,恋爱的关系的稳定程度越来越低……就像人们进快餐店,进去就吃,吃了就走,这餐在这里吃了,下一餐却换了另一家……许多大学生的爱情就像方便面一样畅销,有的甚至还是批发的,只要冲一碗开水就可以泡出一大碗,他们根本不管有没有味道和营养……当然,那些把感情当游戏的人,他们并不承认自己是在游戏爱情,许多人这样说:有许多爱情,当初都是玩玩,然后,玩热起来,就玩得沸腾了……

3、恋爱目的实用化
霍曼斯的社会交换理论中提出一种“理性爱”,该理论认为,人们往往倾向于选择那些能给自己带来酬赏而减少成本的对象。的确,生产力水平的提高影响了爱情的成本核算,爱情已经丧失了亲近与结合的心理基础,爱情成了达到自己追求的某种特殊目的的交换条件,如为了毕业留城、找份好工作……楚天都市报上曾有《大学校园里的宝马香车》这样一篇文章,讲的就是不少女大学生为了达到自己的某种特殊目标而不惜以爱情作为交换条件,她们还口口声声说人就要现实一些……

4、恋爱交往放纵化
这有两方面的情形。第一,由于嫉妒心理而争风吃醋以致斗殴。嫉妒通常指由于他人在才能、名誉、地位、或境遇,甚至容貌身材等方面强于自己而产生的羞愧、愤怒、怨恨等复杂的情绪状态。大学生恋爱中的嫉妒心理指的是竞争者比自己强而对自己在恋人心目中的地位构成威胁所产生的苦涩、羞愧、忿懑,甚至敌视对方的情绪状态。嫉妒心理使得一些恋人之间限制和干涉对方与他人的正常交往;也有的情侣,嫉妒心理使他们整日陷入无休止的猜疑、矛盾纠缠之中;还有的出于嫉妒心,对他人无中生有地进行诽谤攻击;甚至有些人在嫉妒心的驱使下,与“情敌”发生流血事件……第二,在恋爱中发生性行为。大学生恋爱中的性行为可以分为两类:一类是边缘性性行为,如搂抱、接吻、抚摸等;另一类是指性交行为。这里主要谈的是后者。大学生处于性生理已经发育成熟但性心理尚未成熟的阶段,出现性冲动是很正常的现象,性冲动是大学生性心理的正常反应,它是在性激素作用下和外界剌激下产生的。但是恋爱中的不少大学生却难以克制自己的性冲动,在对性还缺乏足够的、成熟的认识下与情侣发生性关系。据资料显示,大学生中有过性行为的占有14 3%(男女生比例分别为19 4%和1 4%),少数学生甚至在校外租房,过着“夫妻”生活。

(二)爱情价值出现错位
如何处理好爱情与事业的关系,这是每个处于恋爱之中的人都不能回避的,过去人们在恋爱问题上多讲理想、事业、情感,很少讲金钱、门第。在改革开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今天,这种观点受到了严重冲击,青年大学生的爱情价值观正在发生变化,甚至出现错位。主要表现为:

第一,在爱情价值取向上,由重情感转向重实惠。
他们把对方家庭的经济状况放在首位,如对方经济条件好,其它条件可以放宽,以便婚后不用自己去奋斗就有自己现成的安乐窝。这在大学生择偶过程中是不少见的。
第二,在爱情价值目标上,由重事业转向重功利。过去大学生在爱情与事业的关系上是事业高于爱情,以爱情促事业。“生命诚可贵,爱情价更高,若为自由故,二者皆可抛”是爱情价值追求的目标。现在这种爱情价值观念在大学生头脑中已经弱化,甚至消失。取而代之的是急功近利,有的通过谈对象来寻找关系、靠山,为将来留在大城市或为自己的仕途打通道路;还有的并不爱对方,更谈不上什么情感,而是想以此为跳板,来达到自己不可告人的目的。
第三,在价值评价上,由保守转向宽容。长期以来,忠贞专一、纯洁贞操一直被人们看得很重,也是人们对爱情评价的标准。今天,这种传统爱情价值观在一些大学生中正在发生变化,他们允许多重恋爱关系的存在,尤其是对婚前性行为大多表示认同。据了解,对性关系的这种宽容态度,在大学生中较为普遍。

(三)爱情道德严重失范
过去大学生谈恋爱一般观念都比较保守,行为谨慎,恋爱大都为精神上的,肉体接触及亲昵行为很少,他们重视性道德,珍惜性贞操,很少超越“禁区”。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西方杯水主义爱情观,性解放、性自由和享乐主义腐朽思想,通过各种渠道进入我国社会生活,对我国青年尤其是对高校大学生产生了极大的影响,他们思想单纯,缺乏理性,又正值青春萌动期,故很容易盲目效仿,加之高校对性道德教育的晦涩,以及对恋爱道德缺乏重视,疏于管理,对恋爱中出现的问题采取默认的态度,导致了恋爱道德的严重失范。主要表现是大学生未婚同居现象增多。这在地方高校已是人所共知的事实。男女生校外租房居住(当然合租住房并非完全是同居)是最常见的方式;放寒暑假不回家,以打工为名,行同居之实者比比皆是,以致出现假期后的“黑九月”(怀孕);把女友带回宿舍或把男友带回寝室同居的现象也屡见不鲜。婚前性行为在有些高校学生中已趋于公开化。据福建师范大学某学院对145名学生的抽样调查,有13名学生承认有过婚前性行为,占调查人数的9%,这显然是一个缩小了的数字,这种失范行为在其他高校学生中也普遍存在。其次,恋爱行为的自私自利。一是不尊重对方人格,一经接触就利用各种手段占有对方;二是把自己单方面的意志强加于人,只要我爱你,你就必须服从,不允许对方选择,一旦对方提出解除恋爱关系,就嫉妒、仇视,以至杀人。近来见诸于媒体的北京某高校一博士研究生追一女生未成,在“我得不到的东西,别人也别想得到”的心理支配下,残忍地将女方杀害就是证明。此外,个别高校还发生过学生将校外女子带入宿舍同宿的现象。

二、大学生恋爱心理调适
爱情的神圣与庄严,神秘与美好吸引着无数青年男女为之折腰。有的学者说:“有青年人的地方就会有爱。”但是,大学校园里并非都存在着完满的恋爱,并非都闪动着幸福的恋人,并非每个爱情的渴望者都能品尝到甘甜的爱情之羹。
(一)单恋。单恋也是我们经常说的单相思,是指一方对另一方的以一厢情愿的倾慕与热爱为特点的畸型爱情。单恋多是一场感情误会,是“爱情错觉”的产物。“爱情错觉”是指因受对方言谈举止的迷惑,或自身的各种主观体验的影响而错误地主动涉主爱河,或因自以为某个异性对自己有意而产生的爱意绵绵的主观感受。“爱情错觉”导致一厢情愿式的单恋,俗称单相思。单相思有两种情况:一种是毫无理由的“单相思”,对方毫无表示,甚至对方还不认识自己,而自己执着地爱对方,追求对方,这种恋爱,是纯粹的“单向”;另种是自认为有“理由”的单相思,错认为对方对自己有情,于是“落花无意”变成“落花有意”,这是假“双向”,真“单向”。
单恋较多地出现在性格内向、敏感、富于幻想、自卑感强者身上。首先是自己爱上了对方,于是也希望得到对方的爱,在这种具有弥散心理的作用下,就会把对方的亲切和蔼、热情大方当作是爱的表示并坚信不已,从而陷入单恋的深渊不能自拔。单恋者固然能体验到一种深刻的快乐,但更多体验到情感的压抑,因为他们无法正常地向自己所钟爱的异性倾诉柔情,更不能感受到对方爱意的温馨。
首先是要能避免“恋爱错觉”,学会准确地观察和分析对方表情,用心明辨;要视其反复性,某种信息的经常出现可能意义很深,而一两次就不足为凭了;不要强化内心中形成的一见钟情式的浪漫爱情。一旦单恋已然发生,要鼓足勇气,克服羞怯的心理,大胆地表达自己的感情,如果被接纳,爱的快乐就取代了等待的痛苦;如果是“落花有意,流水无情”,则应该面对现实,勇敢地抛弃幻想,用理智主宰感情进行转移,通过思想感情的转换和升华来获取心理平衡。其次当向对方表达遭到拒绝时,要用理智克制自己的情感,爱情一定是两心相悦的,强扭的瓜不甜,这种理性、客观、冷静的考虑也是自身未来幸福快乐的源泉。

(二)失恋。“一个诚实的人不可能不走弯路,一个人即使在爱情中使尽全力也仍然可能失败。”(张卫民语)恋爱不成功便成为失恋。失恋是恋爱过程的中断。由于大学生心理发展不够成熟,特别是低年级大学生恋爱动机单纯,成功率较低;或者面临毕业分配即将走向工作岗位的恋人,因客观条件限制,常常天各一方,劳燕分飞。张卫民说,如果说“合”是共同承受,那么,“分手之后责任和重负并非像字面上那样减少一半,生活总是缺乏数字和逻辑的纯净”。失恋是痛苦的,通常会引起一系列心理问题,甚至为此做出蠢事。大学生是高素质的人才,应冷静客观地面对失恋,“三思而后行”。

1.失恋的原因
 (1)家庭和社会舆论的压力。恋爱的双方缺乏勇气和信心,慑于社会的偏见和父母的威严,只得痛苦地分手。即外界干涉造成的原因。
 (2)一方变心,见异思迁,移情别恋。
 (3)双方在交往中彼此思想、个性、情感分歧。性格互补、脾气相投的人往往能撞击爱情火花,从而建立稳固的恋爱关系。
 (4)自身缺点反毁自身。缺点过多,又不加克制,同样会失去恋人的喜爱。 
(5)初恋的盲目性或恋爱动机不纯。   

2.对待失恋的态度   
 (1)消极型   
①自我欺骗。吃不到葡萄说葡萄酸。恋爱不成,说对方不适合自己,不配自己,以平衡自己“求不得”的痛苦。另一些人虽诚实地面对分手,却不再追问情感,认为退得越远越好,想起往事的时候,他们便摇头苦笑,作出一副无奈样。   
②退行补救。失恋后,极少数大学生作出一些与年龄身份极不相符的幼稚行为,甚至在异性面前哭哭啼啼、苦苦哀求重归于好;若有第三者干涉,有时为之下跪,乞求第三者不要插手他们的恋爱。   
③抑郁、冷漠、孤僻。一些大学生失恋后,把痛苦埋在心底,长期心情抑郁,为人冷漠、孤僻,甚至积郁成疾。某校一名性格内向的大学生,因家住北京,在大学里谈女朋友又是外地,进北京很难该生多次求父母想办法,但父母最后还是无法办成,女朋友提出分手,该生忧虑成疾,在进行毕业设计前住进了精神病院,毕业证都未能获得。有一些人为寻找精神寄托,以酒消愁,以烟解闷,在酒精与尼古丁中麻醉自己。  
④悲观失望,浸身悲海。一些大学生失恋后,万念俱灰,自以为“看破红尘”或“活得没意思”,离校出走,甚至走上轻生之路。其实这世界有许多值得我们留恋和爱的东西,诗人海涅说:“有多少事物为你留存,这世界是多么美丽,凡是你所喜爱的,我的心,你都可以去爱!”《钢铁是怎样炼成的》作者奥斯特洛夫斯基更为自信,“个人问题,恋爱问题,在我的思想里占的地位很小……即使失恋一百次,我也不会自杀的。”失恋再失命,是对生命的亵渎,留给我们的亲人和朋友的只是无尽的痛苦与悲伤。   
⑤攻击报复。“结亲不成反结冤”,失恋后,揭露对方隐私,;端造谣中伤。有的人失去理智,“活不成一家死在一起”伤害,甚至杀害对方。有的人转向攻击别人,寻找“替罪羊”来平衡自己的  怒火。
 (2)积极型
①失恋不失理智。莎士比亚说:“当爱情的浪涛被推翻以后,我们应该好地分手,说一声‘再见!”’失恋后缺乏意志和克制,就会做出丧失理智的举动。“既然说结果不可逃避,我们只有承受,哪怕是承受残缺。”再见时,我们还是朋友。
②找出原因,完善自我。培根说:“爱情是很容易考试的,如果对方不以同样的爱情来回报你,那就是在暗地里轻视你。”恋爱不成功,也许是你的缺点使对方难以容忍,这时应该即时地反省,努力地改造自己,完善自己。通过努力,终会有一天凭着优异的成绩赢得更美满的爱情。
③培养自信,失恋不灰心。毛泽东同志年轻时写过这样的自信豪迈的诗句:自信人生三百年,会当水击三千里。大学生一次失恋就断定自己不讨人喜欢,对异性没有吸引力,是自卑缺乏自信的表现。“天涯何处无芳草”,爱情的曙光就在眼前闪亮。
④转移注意力,积极投入学习、工作。诺贝尔年轻时也曾有过爱情,后因心爱的姑娘不幸夭折了,他抑制住心头的悲伤,竭力摆脱心头的惆怅,把全部生命献给了崇高的科学事业。恋爱失败了,用功学习、工作,用好成绩来补偿失恋的痛苦,“失之东隅,收之桑榆。”当代画家陈冰之说:“每当想起不幸的遭遇,我就去作画,从而使自己忘却;沉醉于艺术世界里,转移不快的情绪。”失恋不失志,应是当代大学生所具备的品质。
⑤积极放松,调适心绪。失恋后,可以做一次旅游,投入大自然的怀抱;或做些体育运动,听听音乐,找知心朋友倾吐心声;或向心理咨询机构求助。放松自己,心情就会好起来。
⑥超然豁达的态度。马克思忠告:“如果你在恋爱,但没能引起对方的反应,也就是说,如果你的爱作为爱没有引起对方的爱。” 如果不属于自己,分手本身就是幸运。别人是别人而不是自己,因而不能强求。直面现实,咽下失恋的苦酒,把对恋人的爱转化到热爱集体、珍视友谊的情感中去。从失败中站起来,把曾经的美丽收人记忆,总结经验,吸取教训,重振翅膀,相信以后的征程会一路好走,包括美丽的爱情。   
大学生常常恋爱时情绪高涨,满怀自信,似乎世界上没有攻不下的难题,看什么都顺眼,做什么都顺手;失恋时却身浸悲海,不能自拔,甚至一蹶不振。有的那样热烈、真挚地爱着对方,而千呼万唤就是得不到爱的反馈,弄得茶饭不思;有不少失恋的姑娘含泪倾诉,她和他曾经是怎样地投入,他们曾有过怎样的海誓山盟,而今他背叛了她,而她或已全部给了他,现在则如何失魂落魄……这是来自他们伤心的倾诉。痛心的分手使一些大学生会产生一种矛盾的情感,既仇恨自己恋爱的对象,同时又依然热爱着对方。一时的感情冲动,有时会酿成终生的遗憾。   
失恋的痛苦就如一杯难咽的苦酒。但是,阳光依然明亮,生活依然美好,有得有失构成了完整的人生。大学生朋友,请记住普希金的诗句:“假如生活欺骗了你,不要忧郁,且不要愤慨,不顺心时暂且忍耐;相信吧,快乐之日就会到来。”   
除了失恋者自身的调节外,周围的人应给予温暖和友爱,使失恋者摆脱不良情绪。失恋的人心理脆弱,郁郁寡欢中又容易让人失去自信,他们容易脱离集体变得更加冷漠孤独,甚至感情用事,拒人于千里之外。作为教育工作者、他们的亲人、朋友,应体谅关怀他们,使其早日走出失恋的阴影,摆脱不良情绪,帮助他们建立正确的恋爱观和人生观。   
总之,失恋者要恢复心理平衡,做好感情转移和空间转移,做到失恋不失德、失恋不失命、失恋不失职、失恋不失志。
(三)中止恋爱关系
恋爱双方在交往中,随着交往的频度的增加与卷入深度的加强,如果一方发现对方不是自己心中想找的人时,能够理智地分析恋爱的走向,并提出分手,分手对双方都不是一件非常愉快的事,特别是确立恋人时间较长,具有较为稳定恋爱关系的人。提出分手的一方,要注意以下几点:一是选择恰当的时机;二是使用策略;三是艺术地说明原因;四是不逃避责任;五是不拖泥带水。被动的一方,要注意控制自己的情绪,不可自暴自弃也不可死打硬缠,更不可义气用事,寻求报复。值得注意的是:中止恋爱关系不要给对方留有余地,比如“以兄妹相称”,“再相处一段试试看”等,特别是两性恋爱关系中止后,都需要一段时间认真冷静地面对这段感情。

案例:某著名大学一名优秀的女硕士李某,在大学期间,与同在某一小城市读大学的张某确立了恋爱关系,在研究生考试中,恋人张某失利,而李某以专业第一的优异成绩考入某名牌大学深造,此时的张某决定孤注一掷,辞职来到北京考研,随着阅历的增加,李某感到与张某已缘份不再,却又羞于出口,自觉对不起张某,张某的第二次考研又以失败告终。为鼓励张某继续奋斗,两人又继续交往,当张某第三次考研在即时,李某考虑应当中止恋爱关系,拖延并无好处。经历了两次考研失利打击的张某,无论如何也不能再承受失恋的打击,所以当李某提出中止恋爱关系时,张某选择了杀死李某再自杀的极端行为。
从这个案例我们可以看出:如果李某注意选择时机,运用策略,悲剧也许不会发生。在张某考研焦虑、无助甚至绝望的时候提出分手,对他的打击可想而知;而张某选择了极端的手段,选择剥夺他人生命的手段是非理性和残忍的。

第四节  爱是自我成长

爱情是人类高尚的精神体验,是灵与肉的完美结合。对于人生而言,个体心理的成熟也能够正确客观地理解爱情。在课堂中,爱情不同于人类其它的情感体验,它是个体独特的心灵历程,只有真正爱过的人才能体察心灵的互动,是惊鸿一瞥的心的战憷,更是双方心与心的沟通与交流。爱情不可以被抑制,但爱是上苍赐予个体神圣的礼物,不可滥用,爱情不是存在银行中的钱,随需随取。爱情的成本是人生情感成本最高的。正确地理解爱情,才可能与幸福同行。
一、学会爱自己
        一个自爱的人是自知的,一个心理成熟的人是自然而坦然地表达自我的。自爱是要成为你自己,而非通过爱情变成他人。“自己若是世界上最好的李子,而你所爱的人却不喜欢李子,那时你可以选择变成杏树,不过经过选择变成的杏子,是次等品质的杏子,只有做原来的李树,才能结出好的果子,如果你甘愿变成次等的杏子,而爱你的人喜欢上等的杏子,你就可能被抛弃,于是只有倾心全力使自己变成最好的杏子或者找回做李子的感觉”。世界上没有两片相同的叶子,更何况人呢?个体正因为其差异性才构成色彩缤纷的世界。
      (一)爱自己首先需要正确的自我认知。特别是女性,更要积极关注恋爱中的自我,有人说“恋爱损伤女性的大脑,降低判断力”,事实上恋爱特别是热恋中男女都会将恋人“理想化”,特别是热恋中快乐与痛苦的心理感受都是放大了的。当处于热恋中时,认为自己是世界上最幸福的人,而失恋后便认为自己是世界上最痛苦的人。固然,恋爱双方强烈而丰富、敏感而不稳定的感情并非异常,但如果陷入情感的幻想中,自我判断、自我评价与自我意识都会发生偏差,有的因为恋爱失去了自我,有的因为恋爱更加自恋,有的因为恋爱更加成熟,其中的差异在于个体对自我的认知。
      (二)爱自己要学会珍惜自己的感情,尊重自己的感情。当“新新人类”进入大学校园,以一种反传统、自我贬损、充分的自我张扬的方式凸现其个性时,如韩国剧“我的野蛮女友”,靠身体的对抗与争执赢得爱情,受到大学生的喜欢。时尚的未必是永恒的,也未必是正确的。大学生时期的感情纯洁、真诚,这也是将来幸福生活的基础。有的同学因为恋爱而放纵自己的感情,甚至本不是爱情,仅仅为了满足自己生理与心理甚至物质的需求,用青春与爱情赌明天,都不是珍惜感情的体现。
       (三)爱自己要学会说“不”。特别是在热恋时,要控制爱情的温度,1994年,美国青年发表发表了“真爱要等待”的宣言——本着真爱要等待的信念,我愿意对我自己,我的家庭,我的异性朋友,我未来的伴侣及我未来的子女,有一个誓约:保证我的贞洁,一直到我进入婚约的那天为止。这昭示着美国青年个人生活更加严谨,这也是爱自己的重要方面。
        (四)爱自己也包含对自己负责。恋爱不是为了让我们放弃自我,而是学会更加负责地生活。这当然也包括失恋后的自爱。一个人只有本着对自己高度负责的态度学习、生活,处理好恋爱中的自我与他人、现在与未来、学业与爱情等关系。爱不仅是情人节的玫瑰,也不只是每日的相守,更是守望的美丽与对彼此生命负责的人生态度。
 二、学会爱他人
        爱自己和爱他人是密不可分的。人们只有认识对方,了解对方才能尊重对方。我们只有用他人的目光看待他人,而把对自己的兴趣退居二位,才能了解对方。爱他人不是无我状态,按照对方塑造自己,也不是将你爱的人塑造成你所喜欢的人。爱他人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一)尊重你爱的人。恋爱既是两人心灵的共鸣,又是自我成长,是使双方积极的潜能发挥而非按照某种愿望或标准塑造对方,使其成为你希望的那样。事实上,每一份爱情中,都包含着期待效应,对方都在向着彼此喜欢的方向发展。这就要求更加尊重你所爱的人,让对方在爱的港湾中自由发展,以他自己喜欢的方式发展自我。
        (二)帮助对方积极发展自我。恋爱唤醒沉睡的心灵,积极的恋爱使个体潜在的心理能量得以释放,为所爱的人努力,爱也是积极向上的精神力量,催促着相爱的两个人向着更好的自我发展,更加努力地自我完善,自我发展,而非自我束缚,自我放纵。重要的是将爱情引向积极的有利于人类发展的方向。
        (三)共同创造美好未来。真正的爱是内在创造力的表现,包括关怀、尊重、责任心、了解等,爱不是一种消极的冲动,而是积极追求被爱人的发展和幸福,这种追求的基础是爱的能力。正如爱克哈特所说的:“你若爱自己,那就会爱所有的人如同爱自己”。爱他人与你爱的人共同创造美好生活的能力。
 三、理解爱情
    (一)爱情是给予不是得到
        大家都熟悉海的女儿的故事,美丽的美人鱼,为了自己心爱的人,牺牲了自己动听的歌喉,用心陪伴在自己心爱的人身边,为了救自己的心上人,最后化作为泡沫。
        成熟的爱情是在保留自己完整性和独立性的条件下,也就是保持自己个性的条件下与他人合二为一,人的爱情是一种积极的精神力量,这种精神力量可以推动个体创造生命的奇迹,可以推动个体找到人生的目标。爱情是行动,运用人的力量,这种力量只有在自由中才能得以发挥,而且永远不会是强制的产物。恋人将自己的生命给予对方,同对方分享快乐、兴趣、理解力、知识、悲伤等,没有生命力就没有创造爱情的能力。因此,爱情是对生命以及我们所爱之物的积极的关心,爱的本质是培养与创造。
       (二)爱是责任。人只有认识对方,才能尊重对方。不成熟的爱情是“我爱,因为我被人爱”,成熟的爱情是“我被人爱,因为我爱人”;不成熟的爱是“我爱你,因为我需要你;”成熟的爱是“我需要你,因为我爱你。”所有的爱情都包含着一份神圣的责任,这种责任不是义务,不是外界强加的而是内心的自觉,即为自己所爱的人承担风霜雨雪,而不仅是感官上的愉悦与寂寞时的陪伴。
       (三)爱是尊重。真诚的爱是建立在双方平等与理解的基础之上的尊重。爱一个人也是爱一份生活,仅仅因为某种需要产生的爱未必能承担爱的责任。因为大学生活的孤单与寂寞,需要异性的呵护,需要被关爱,也需要消磨业余时间,这些都不会是真正的爱情。恋爱的不在乎明天,只关注此刻的感受对爱情本身的伤害是严重的。一个从不考虑未来生活的人恋爱注定没有结果;同样,缺乏责任感的爱情没有坚实的土壤不可能枝繁叶茂。尊重就是努力使对方能成长和发展自己,而非剥夺,是让自己爱的人以他自己的方式和为了自己而成长,而不是服务于我。如果爱他人,就应该接受它本来的面目,而不是要求他成为我们希望的那样,以便使我们把它当作使用的对象。只有当我们自己独立时,在没有外援的情况下也能独立地走自己的路,才能做到尊重。
       (四)爱是能力。对自己的生活、幸福、成长以及自由的肯定是以爱的能力为基础的,看你有没有能力关怀人,尊重人,有无责任心了解人,利己者没有爱别人的能力。爱的能力不是与生俱来的,也非随着生理成熟自然形成的,而是在社会生活中逐渐成长起来的。这种能力包括施爱的能力、接受爱的能力与自我成长的能力。有人说:“好男人是一所好学校,好女人也是一所好学校,由两性构成的学校促使男人与女人共同学习,共同进步”。爱的能力要求恋爱的人始终保持高度理性而非随着感觉走。
       (五)爱是创造。有人说,爱情具有的魔力能够使人开创一个新的自我。爱情是神奇的,爱情不仅能够创造新的生命,而且真正的爱情对恋爱双方都是一个新的创造,它净化我们的灵魂,鼓舞着我们为挚爱的人奋斗进取。也创造着两人美好的明天。
四、正确处理好几对关系
(一)摆正恋爱与学业的位置
在校学习阶段是青年学生学习各门专业知识的黄金岁月,人的中枢神经功能处于最高峰,记忆力最强,学习效率最佳。同时,学校具有良好的学习条件,有学识广博精深的指导老师。所以,为今后的事业,在校期间,应集中精力学习,把学业放在首位。 如果男女双方在日常的学习、生活中互相沟通了感情,并逐渐向爱情转化时,一定要十分理智地对待正逐步建立起来的感情,以学习为重,尽量克制自己激烈感情的爆发,不要让爱情成为双方进步的阻力。
(二)正确处理好爱情与友谊的关系
1、两者性质不同。爱情是在一定的社会环境中,男女两性基于共同的生活理想,在各自内心形成的对另一个异性最真挚的仰慕,并且渴望对方成为自己终身伴侣的感情。它以异性间性爱为基础,其发展目标是双方结成终身伴侣。友谊是同志、同学或朋友间的一种平等、诚挚、亲密、互相信赖的感情。一般地说,爱情都包含着友谊,但友谊却不一定能发展成为爱情。如果我们混淆了友谊与爱情的界限,就有可能把异性朋友对你坦率而真挚的友谊,误认为是在向你表露爱慕之情。
2、两者的对象范围不同。友谊具有广泛性,是广泛地发生在相同性别与不同性别、相同年龄与不同年龄之间的友好关系,友谊是无私的,不具有排他性,一个人可以同时与许多人建立友谊关系。而爱情则不然,它具有鲜明的个体性和专一性,它只能发生在一对男女之间,因而必须考虑到对方的年龄、性格、爱好、职业等因素。
3、两者的稳定程度不同。友谊可能是暂时的,也可能是长久的,它可能会因环境的变迁、爱好的转换和认识的分歧等因素而随时发生变化。而爱情关系一经确定,最终导致男女双方的身心结合,因而它是长久的,是忠贞不渝的,既要经得起地位、家庭变迁,时间延续和空间隔离的考验,也要经得起困难波折的考验,在爱情生活中应该做到白头偕老,让恩爱永存。两者所承担的义务不同。友谊自始至终要承担的只是道德义务。而由于婚姻和家庭受法律保护,因此爱情在缔结婚姻后,不但要承担道德义务,而且还要承担法律义务和责任。 提倡男女同学之间在广泛交往的基础上,建立和发展良好的同学之间新型的、团结互助的友谊关系,既要力戒不必要的怀疑和猜测、捕风捉影,又要正确把握好友谊与爱情之间质变的“度”,避免将男女之间的友谊误认为是爱情,而陷入无谓的单相思中。
(三)正确对待恋爱与道德的关系
 1、“第三者”的道德问题。当代青年应珍惜爱情的纯洁性,不要掺杂庸俗和虚伪的杂质。一旦建立了爱情关系,就应忠贞专一。那种朝三暮四、见异思迁、喜新厌旧、轻浮放纵的思想和行为,都是违反社会主义道德要求的。如果男女双方正在恋爱,同时又搞三角恋爱或多角恋爱,如:有的人不珍惜自己的感情,走马灯似的更换恋爱对象,今天与这个山盟海誓,明天又与那个如胶似漆;有的明知道别人有恋爱对象,硬要充当不光彩的“第三者”;有的脚踏几只船,这山望着那山高等等。这些都是有悖于婚姻道德的思想和行为,是对自己和别人感情的嘲弄、践踏,往往会给自己或他人带来烦恼和伤害。
 2、婚前性行为的道德问题。在改革开发的过程中,随着西方文化的涌入,一些青年人本来就不牢固的婚恋道德观念发生了动摇甚至瓦解,在没有正式登记结婚以前就偷吃“禁果”,发生性行为,在社会上乃至学校的青年大学生中,都成了一个严重的问题。部分大学生认为,婚前性行为是个人自由,是一种可以理解的冲动,只要感情真挚,真心相爱,婚前发生性行为无所谓,相反可以增进感情,使爱情具有浪漫色彩。应该明白,爱情是性爱和情爱的完美结合。性爱多属于自然属性,而情爱则更多地归于社会属性。性爱几乎是纯感情的,情爱除了强烈的感情因素之外,还蕴涵着相当大的理性成分。所以,爱情不是人的本能的感情的冲动,而是受理智支配的高尚的精神活动。失去理智控制的情感,将会导致人们特别是青年学生的失误和堕落,可能会影响未来家庭的幸福,给社会、个人带来不良后果。
3、失恋的道德问题。恋爱的目的在于结为夫妻,但由于存在种种不利于恋爱的个人和社会因素,失恋就难免了,这也是爱情生活中出现的正常社会现象。失恋,是指一对男女在培养爱情的过程中,由于某种原因,一方或者双方感到不满意,因而中断恋爱关系的现象。有恋爱才有失恋,有恋爱的幸福,就有失恋的痛苦,那么,如何对待失恋,这也是一个涉及婚恋道德的问题。失恋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对此应冷静分析,总结经验教训,切不可意气用事。如果对方认为志向不合或兴趣不合,希望早日分手,以便重觅更好的伴侣,这说明双方的感情基础薄弱,已失去了向前发展的动力,那就应该勇敢地与之分手;若由于对方见异思迁,不尊重感情或心术不正,甚至不讲恋爱道德,就应为与这样的人分手而感到幸运;若是一开始恋爱就带有一定的盲目性,双方年少幼稚,通过一段时间的交往,才发现双方缺乏结合的基础,没有共同语言,则应该理智地中断恋爱关系,友好地道一声“再见”,否则,即使将来勉强结合,也无幸福可言。俗话说:强扭的瓜不“甜。”虽然失恋是痛苦的,但作为大学生,应能正确对待和妥善处理失恋的问题,我们在选择对方的同时,也应尊重对方对自己的选择,应有广阔的胸怀和高尚的道德情操,应用理智战胜感情,尊重个人爱与不爱的权利,做到失恋不失德,不成恋人则成朋友,决不应出现违犯社会道德的言行,更不应有触犯法律的举动。

关闭窗口

 

南华大学 教务管理在线 图书馆 就业信息网 人力资源处 国际交流与合作处 教育部 人民网


Copyright © 2018  南华大学经济管理与法学学院 All Rights Reserved

地址:中国 湖南 衡阳 衡祁路228号  邮编:421001 电话0734-8282510 邮箱:jgf@usc.edu.cn